文章插图
铜鼎 (西周)对西周来说,其发展和灭亡都和密须有一定的关联。文王伐密后,为了保障西周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122年)在原密须国的故地,分封同姓密国。公元前945 年,密国国君密康公陪同周共王到泾水边巡游,有三个美丽的女子偷偷投奔了密康公,作了他的姬妾。周共王离开密国后,密康公的母亲隗氏听说此事后,特意劝说密康公:“你既然得到了三个漂亮的女子,就应当献给共王。俗话说,‘三’是最大的数字,三只野兽就成了群,三个人就成众,三个漂亮的女子就灿烂无比了。共王外出打猎从不敢取‘群’,生怕被人指责贪婪无度。三个漂亮女子连共王也受用不起,你有什么功勋,怎么敢独自享受?你这样不计后果,只怕亡国不远了。”密康公最终没有听母亲的劝告。后来,“三女投奔”的事情被周共王知道了。共王非常恼怒,认为这是“藐视天子,违背周礼,图谋不轨”,于是灭了密国,史称“三女丧国”。密国的灭亡,削弱了西周以西的边政和防务,打开了西周西边的门户,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败亡。共王之后,西周多种社会矛盾聚集和激化,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后来,虽然出现了周宣王中兴 ,但到周幽王继位后,又出现了“烽火戏诸侯”,犬戎由西向东攻入关中,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文章插图
象首足铜盉(西周)筑台祭天为庆祝成功伐密,周文王姬昌在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天灵台县城)时,决定打破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这里修筑“灵台”,与民同乐,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周文王姬昌选定了祭天的日期后,一方面用密须之鼓召集老百姓修筑“灵台”,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通知,邀请各诸侯国前来参加祭天活动。在“灵台”修成之后,按照周文王姬昌的要求,各诸侯都从封国赶来“灵台”参加祭天活动,接受姬昌的领导。通过这次祭天活动,周文王姬昌宣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知道了天下诸侯的人心向背,为自己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号召诸侯参与自己将要进行的讨伐商朝的战争。《诗经·大雅·灵台》篇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矇瞍奏公。”这首诗写了周文王姬昌营造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过程。
文章插图
兽面纹铜角(西周)周文王祭天的“灵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灵台”,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神州祭天第一台,这也是灵台县名的由来之处。大明《一统志》记载:“隋析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义。”隋大业元年,炀帝析鹑觚县置灵台县,作为地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文王伐密的“灵台”故址在现在的“灵台”上院内,为土筑高台。据1935年《重修灵台县志·灵台专集》记载:文王所筑“灵台”,位于县城南关,面河而背山,全身土筑,沧桑兴衰,仅余废址,高约两丈,底宽一丈五尺,顶方仅容一席,台上旧植柏树一棵,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天旱枯死。民国一十七年,县南城塌陷,无土夯筑,加之驻军占地修营房,当局计掘“灵台”故址,遂被铲平,台下掘出周之祭器数件,惜尽遗失。近三千年的历史故址就这样被毁了。1933年,国民党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灵台上良人杨渠统(字子恒)倡导,灵台县长张东野征发民工组织重修“灵台”。民国的“灵台”台基用土、板夯筑,周身用青砖包裹,白灰抹缝,与周文王初建之“灵台”尺寸相一。两侧辟台阶迂回通顶,外加砖砌扶栏。台之顶建立八卦亭,内供文王神像。亭顶中间是屋脊形状,屋脊的中央有一小塔,塔顶插有高约七尺的柱状铁质的装饰物。整个亭子呈正方形,南面为正门,北面有拱洞相通。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诣精湛,斗拱飞檐,台亭玲珑,别致美观,宏伟壮丽。1934年底“灵台”竣工,当时林森、孙科、于右任、傅作义、杨虎城、李宗仁、水梓等国民政府要员和地方名士题词,使名人墨宝与古台相映生辉。民国时期的“灵台”在文革初期被拆毁。现在的“灵台”系1985年在原处复修的,以灵台民间建筑特色与唐宋古建筑艺术风格相结合,又借鉴了南北朝纪念建筑的格式,以宫厅、楼台、庙殿融于一体的构架,通高36米,基围96米。台体有三个层次,底层是围着栏杆的白色台基和画栋雕窗、绿色琉璃瓦接檐的楼厅;中层是挺拔笔直的四层楼体,楼体高处雕有“灵台”两个繁体鎏金大字;顶层是斗拱飞檐的古殿堂,内有周文王塑像,两边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再现了当年周文王讨伐密须国的壮阔场面。“灵台”的两侧建有碑廊,内镶民国时期原碑石及当代有关领导、名人题词碑200余方。时至今日,“灵台”已是人文历史演绎的象征,是灵台旅游文化的标志。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