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民国时期,心怀抱负的人都会选择出国深造,傅斯年和陈寅恪也不例外。留学归来的两个人,深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都很重视发掘新史料,同时也致力于对中国史料的整理和保护。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一、声势浩大的史料危机抗战前期,李盛铎准备把内阁大库档案转卖给国外相关机构,因为在许多人眼中,这些史料就如同废纸一般,既没什么用,而且特别碍事。傅斯年和陈寅恪都听说了这件事,两个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人帮忙,只为了留下这一批档案材料。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在傅斯年和陈寅恪眼中,这个档案是进行明清史研究的一等重要史料。此外,这档案要是流出国外由外国学者进行整理,极大可能会损伤国家的形象。傅斯年再给蔡元培的信中写道:“明清历史、私家记载,究竟见闻有限;灌输则历朝改换,全靠不住。政治实情,全在此档案中也”。傅斯年之所以写这封信,目的就是希望中央研究院能出资买下这个档案。观点相同的陈寅恪,也非常赞成这个观点,为表支持,他也立刻致函蔡元培,希望这个事情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在两个人的坚持不懈下,他们说服了中央研究院,一起主持整理内阁大库的档案,并且确定了国史主研的领域。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谈起对内阁大库档案的重视和整理,领头羊这个词,非陈寅恪莫属。民国十四年,在外求学的陈寅恪回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且具备了阅读八种语言的能力,因为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很多人都推崇他的见解。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陈寅恪是个有远见的人。清末明初,很多的旧史料(比如宋版书)被一些学者抛弃,说它们无宝可淘形如废物,可在陈寅恪眼中,这些档案却是无价之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辈重在档案中之史料,与彼辈异趣,我以为宝,彼以为无用之物也”。在新史料观的指导下,陈寅恪很早就要打算整理并研究这批档案。他深知这批档案的重要性,并且希望清华国学研究院能将其买下来,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傅斯年,一个和他有着共同见解的人。同为留学归来的傅斯年,也深受现代西方史学的影响,对新史料的发掘也是十分喜爱和注重。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在新史料的牵线搭桥下,陈寅恪与傅斯年相遇。两个同道中人,开始为了内阁大库的档案共同努力。傅斯年知道陈寅恪想法之后,很支持,积极主动地向蔡元培致函,希望同意购买这项档案(旧史料)。而且,他还请陈寅恪就近“常川住北平,以便从事整理”,时常叫陈寅恪到他家坐坐聊聊天。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在这样相处模式下,两个人的友谊迅速升温,对傅斯年的委托,陈寅恪也责无旁贷。两个人一起为了这批档案,忙碌奔波,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收购这批档案,同时也专心致志地整理着这档案。三、渐行渐远,只因不懂沟通在整理这批档案的尾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直接影响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档案|傅斯年与陈寅恪,为挽救史料成为好友,却因整理档案,反目成仇
文章插图
陈寅恪在整理档案时,发现傅斯年在档案样本中骂了别人,便对此有看法。他私下找到傅斯年商量这个问题,希望他可以再三考虑删掉这篇文章。傅斯年是个不易改变的人,陈寅恪也深知他这个性,反复强调“如公主张不须改易原文,亦请速覆,以便装订工作之进行”。一事未平,又起一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