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两晋南北朝之儒家经学的锐变,以及玄学的兴起( 二 )


文章插图
02、“贵无”与“崇有”的玄学和清谈
在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玄学和清谈。
玄学这个词出自《老子》一书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就是指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的研究和解释,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结合。所讨论的是一些远离实际的抽象的问题,如有、无;才、性;本、末;言、意等等。
玄学的产生有其思想根源。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汉末经学不是繁琐荒诞,便是流于谶纬迷信,不能再作为统治的思想武器。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在儒家以外找寻统治者所需要的理论,从而使名家、法家、道家、纵横家、墨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些思想家突破儒家的限制,杂采各家,特别是推崇道家,创立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即玄学。
玄学的产生也有社会的原因。魏晋时期,封建统治者内部演出了一幕幕互相残杀的丑剧,一些士大夫和门阀贵族感到朝不保夕。他们力图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应付事变的理论,崇尚玄虚的老庄学说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
阮籍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于是他们就转向讨论一些玄而又玄的问题。
魏晋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 -249)和王弼(226-249)。他们两人都处于曹魏正始(240-248)年间,被称为“正始名士"。
何晏是曹爽集团中人物,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后被杀。主要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
王弼是一位早熟的哲学家,也是曹爽集团中人,死时年仅24岁,主要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等。
他们两人的思想基本上一致,都推崇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他们认为“天地皆以无为本"。就是说,抽象的、超感觉的 “无”是万物的本体,世界上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生成的。这个学派就称为“贵无派”。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王弼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所谓名教,就是指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所谓自然,就是玄学中所讲的“道”,是指天道和人类本性。
王弼认为,政治教化是从最高的“道”、“无”派生出来的。这是用老庄思想补充改造儒家思想,以此论证封建统治秩序、伦理道德是合理的、合乎自然的、天经地义的。企图建立新的统治思想,重新巩固封建秩序。
司马氏在与曹氏集团斗争中得胜,意味着被曹操抑制的门阀士族势力抬头。地主阶级中一些非当权派的庶族地主,对现实不满,采取不合作态度,嵇康(223-262)、阮籍(210-263)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们二人是大文学家,在“竹林七贤”中最为有名;其他五人为山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
这些文人因为反对礼教、蔑视权贵,经常一起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饮酒清谈,故称“竹林七贤”。嵇康出身寒微、与曹氏皇室是姻亲,娶曹操曾孙女。司马氏掌权后,要拉他做官,他坚决不做,逃到河东。
山涛后来投靠了司马氏,为选曹郎,也拉嵇康任官。嵇康写了一封有名的《与山巨源(山涛)绝交书》,表示坚决与司马氏政权对立,后来被司马氏扣以“不孝不仕,违反名教”的罪名杀死。太学生三千人曾为他请愿,但还是被杀了。
阮籍的父亲阮瑀,也依附于曹操,他不像嵇康那样积极反司马氏,而是消极反抗。司马懿请他做官,他听说步兵校尉缺额,那里多美酒,又有人会酿好酒,就要求任此职。他上任后根本不管事,终日喝酒,昏昏沉沉,不谈时政,也不评论别人,才保全了性命。
嵇康、阮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他们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对立的;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他们崇尚自然,就是主张不溺于名利,不为琐碎礼法所束缚,顺应自然,逍遥自在,而名教是违反人性的,礼教是破坏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因此他们“非汤武”(商周的开国君主,即成汤和周武王)、"薄周孔"(周公、孔子), 以“六经”为糟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