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猗顿(公元前480—?),原是春秋时代晋南涑水河一带令孤村人(临猗县城西八里陈范屯村附近)初为一个贫寒书生。祖辈都以耕读为生,到他的手里,则常常是“耕则常饥,桑则常寒”,过着耕而不得温饱,织而衣难蔽体的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常常使他愁容满面,向隅长叹。但他是一个有心人,绝不满足于现状。就在他生计艰难之时,听到了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范蠡即陶朱公,越国大夫)。他辞官后乘船北上来到齐国地面,亲自动手经营农付工商等业,仅几年功夫就积累数十万家资,为当时致富名家,连齐王都看了眼红,要请他为相。于是,猗顿“往而问术焉”,他到河东陶村向范蠡请教。范蠡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告诉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牧(母畜)”。即要致富可发展畜牧,首选要养母畜。他听了陶朱公的指点后,茅塞顿开、很受教益,并决定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来发展畜牧业。于是,他艰辛步履,远路足涉,风餐露宿,千里迢迢,乃适足西河,来到当今晋南涑水河一带。他看到峨嵋岭下,即现在的临猗一带,确实是经营畜牧业的理想场所,则定居猗氏王寮(即今王寮村)“在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又看到中条山下盐业资源丰富,于是继而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富拟王公,驰名天下”。他苦心经营十年,而终于积累家资巨万,一跃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富翁,甚至富拟王公,和巨商陶朱公齐名。他一步一步致富,而闻名天下。因为“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
文章插图
猗顿选定猗氏这一带地方来经营牧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因为这块地方濒临黄河,又跨涑水两岸,平坦无际,气候温和,草盛水聚,发展畜牧非常方便,确实可因地制宜,地尽其得。他初来到这儿定居发展畜牧业,并不贸然从事,而小心谨慎,很爱动脑子,计划又很周到,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先是养畜一些大的母牲畜,比如马、牛、驴等,逐渐繁衍,接着又养畜了羊、鸡、犬、豚之类的母畜禽。他不但认真养畜,而且还认真从事研究这些母畜禽的繁殖之术。他在实践中也逐渐懂得“乳母好,堪为种产者,因留之以为种,恶者还卖,不失本钱、坐畜驹犊。还更买怀子孕者,一岁之中,牛、马、驴得两番,羊得四倍”,“欲速富,畜五牧”之道理,就是说,他懂得并理解养母畜繁衍,而且注意良种培殖,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后来畜禽增多,地盘逐渐扩大,以至发展到“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这一大片之地,即当时的安邑、解县、猗氏、临晋等都成了他发展畜牧业的基地,广大百余里。同时他又利用当地的盐业资源,兼营盐业,既牧既商,很快地富裕了起来。
文章插图
春秋时代,农业发达,畜牧业也逐渐发展,“有牛耕、用犁”。猗顿大力发展畜牧业,当时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给群众提供耕牛和一些大的牲畜等。不但自己致了富,而其对农业发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太史公司马迁说:“谚有之:‘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又称赞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猗顿自己致富后,还能够想到当地的百姓群众,每当灾荒民困之时,他总会想法予以赈济的。急公好义,受到人们的赞扬。
相传猗顿有三子,长子名王寮,次子名王景,季子名王铿。猗顿死后,当地百姓为感其恩德,给他兴建了陵园,现在临猗城南王寮村西有猗顿古墓,墓前有一小碑,上写“古猗顿氏冢”五个大字。还有门楼一间,竖几座石碑,略述了猗顿的生平及建墓经过。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