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保国寺唐代石质经幢。(周霖/摄)
文章插图
保国寺经幢数字化信息扫描测绘工作照。(周霖/摄)
12月8日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采访人员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获悉,馆内两座唐代石质经幢已完成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扫描精度达到30微米。从此,宁波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经幢拥有了全新的“电子身份证”。随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将采取适当的形式展示经幢的三维信息,以便公众欣赏与研究,从而在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调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参与感与责任心。
保国寺历经千年,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保国寺的保护举措逐步完成从“修”到“养”、从“治”到“防”,从“抗灾损”到“控灾损”的转换,科技保护理念已经成为保国寺“延年益寿”的秘方。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保国寺在全国率先把多系统、跨学科的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于文物建筑保护,开创了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学科共同进行监测与保护的新阶段,对国内的诸多古建筑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该项目历时半年有余,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承担,主要是针对保国寺唐开成四年(839年)经幢和唐大中八年(854年)经幢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和测量。
借鉴数字化考古调查记录的理念,项目采用了最新的多图像三维数字化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纹理映射、360度全景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记录经幢现状及其所反映的历史、修缮、病害等全面信息,为文物维修、保护、研究以及展示、传播、开发、复原修复等提供精准的科学基础,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精细化管理。
当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系统地构建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迫在眉睫,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通过文物数字化实现文物由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为文化遗产建立矿藏级别的数字档案,使之可以永久保存并可持续再现,是数字时代中国文物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走向公众参与教育和价值观建构、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实现保国寺四有档案的数字化升级,建立完整体系的数字化档案,结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在云冈石窟、佛光寺等的成功经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优先对两座唐代经幢展开数字化调查试点工作,可以说,这是数字化技术在保国寺的一次重大尝试,将为日后保国寺大殿甚至整个古建筑群的数字化档案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 保国寺|宁波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经幢有了微米级“电子身份证”】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
-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向新疆库车市中小学校捐赠15万册图书
- 老梁当面说金庸的作品里有3个错误,金庸记下后,回去就修改了
- 宁波剧院开年大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别样演绎“吃饭”问题[图]
- 宁波“万工花轿”“出嫁”浙江省非遗馆!制作成本高达300万元
- 四时社区艺术馆“艺”住中外居民
- 宁波美术馆迎来国家级大展 300余件综合材料绘画亮相
- 今起,宁波美术馆重新对外开放!
- 这版邮票比猴票更值钱,一枚卖1300多万,现存不到300枚
- 在阅读中立己达人 宁波这位老师获评“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 国宝故事“泡菜缸里找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