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

人工智能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新趋势 , 它在法律和行政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按照智能水平高低 , 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 弱人工智能 , 是指人工智能按照特定的输入程序作出反应 , 但是不能自主推理;强人工智能 , 是指在弱智能基础上的跨越式进步 , 能够有自主意识地解决问题 。 目前行政和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运用 , 远达不到创造性智能水平 , 仅仅是感知智能阶段 , 是一种基本依靠程序设定和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初级智能 , 只能在某个特定环节通过人机交互发挥作用 , 属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
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文章插图
“人工智能+行政”的应用现状
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文章插图
(一)人工智能在行政立法中的应用
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文章插图
1.立法流程电子化 。 一部政府规章的出台包括上报立法计划、立法草案、征询意见、召开审核会议等多个环节 ,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有近三十项之多 。 如此繁复的流程若是能够智能化、电子化 , 将大大减轻立法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 , 提高立法工作的效率 。 为回应立法需求 , 上海率先建成了“智慧法制”立法信息平台 , 该平台与办公厅公文系统对接 , 将电子数据一键推送 。 通过平台 , 可以直接传递立法材料、在线操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即时清理、完成意见征询材料的快速传送并及时反馈征询的意见结果 。 地方行政立法工作有了人工智能辅助 , 不仅避免了纸质过程 , 利于环保 , 更有利于立法工作的有序推进 。
2.备案审查阶段智能化 。 立法机关的备案审查工作一直有“只备案不审查”的现象 , 主要原因之一是待审查文件以及作为审查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数量庞大 。 立法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广泛查阅法律规定 , 并将其与待审文件的规定事项进行关联比对 , 而人工智能辅助立法的探索 , 将有助于缓解规范性文件“备而不审”的现象 。 例如天津市使用北大法宝智能立法支持平台 , 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备案审查工作 。 这套智能立法平台为立法工作者设置了“敏感词词库” , 当“敏感词”出现在待审查文件中时 , 则需要进一步审查 。 比如 , 按照法律规定、规章及以下位阶的文件不能增设行政许可 , 机器检测到待审查文件中出现“许可”“审批”等词时会予以提示 。 该平台还能对往年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 在机器的辅助下更新清理 , 提示制定机关进行纠正 。 这种智能化平台不仅能提高备案审查工作效率 , 还能提高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
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文章插图
(二)人工智能在行政服务中的应用
浅析人工智能在行政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规制文章插图
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分工日趋细化复杂 ,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政务工作中 , 能有效缓解政务服务人员人力不足的压力 , 及时采集、存储、归类相关政务信息 , 整合并高效利用政务资源 , 推动政务服务质量提升 。 上海市徐汇区的政务服务中心进行智能化政务建设 , 打造AI机器人 , 通过语音、文字交互并结合录入的专项业务语料和政府服务政策的知识库 , 引导民众完成业务咨询、办理与引导 。 使得民众办事更便捷、高效 , 提升了民众满意度 。
此外 , 上海长宁区在2018年底也已经实现了“智能服务平台”全覆盖 , 该平台是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结合人工智能应用技术 , 对“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模式的一次探索 。 除现有社区事务受理办事指南外 , 还在拓展区级行政审批、服务类事项指南及政务知识库 。 通过对接区网上政务大厅预约接口 , 实现相关事项的预约服务 , 并将此拓展到手机客户端、计算机终端等 。 这种创新智能化服务方式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 , 促进政务服务的转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