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学不足以成人 , 孔子提倡“学为成人” , 为学之道就是《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
【先秦时代|史林|韩星:孔子提倡“学为成人”,有何深意?】先学做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 , 出则弟 , 谨而信 ,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里孔子讲了为学的次第和重心 , 实践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是人生的根本 , 有余力了再去研究学问 。即首先学做人 , 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 , 在生活中修行仁道 , 其次才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
为学要先立本 , 本即做人 。由孝悌而谨信而爱众而学文 , 是一种顺承关系 。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前面的“入则孝”等 , 这些不是书本知识 , 而是如何做人 ,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 , 是需要在具体生活中践行的 。践行以后有余力 , 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 , 其中孝悌之于亲人 , 属于家庭伦理;谨信之于社会 , 泛爱之于众人 , 属于社会人际关系;最后都归结到亲仁上 。这五事都要行——“行”就是修行 , 躬行践履 , 说到做到 , 身体力行 。也就是说 , 就为学之道而言 , 学做人是第一位的 。
知行合一
《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 讲的是为学的次第 , 体现了几个递进的阶段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开始是学 , 最终是行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培养兴趣 , 广泛涉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 博学遂变为不可能之事 。
“博”还意味着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 。唯有这样 , 才能兼容并包 ,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 , 有容乃大” 。因此博学乃为学的第一阶段 。没有这一阶段 , 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 , 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 , 具有怀疑精神 , 培养理性思维 。“审问”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仔细考察和分析 , 否则所学就不能为己所用 , 是为“慎思” 。
“明辨”为第四个阶段 , 学是越辨越明的 , 不辨则会使“博学”鱼龙混杂 , 真伪并存 , 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既然学有所得 , 就要努力践行 , 使所学得到落实 , 做到“知行合一” 。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 , 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
为己之学
“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今”是指当时的现实社会 。
孔子所谓“为己”并非自私自利 , 而是为了改造自己、改变气质、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 绝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
至于“为人”则是社会需要什么 , 就努力去迎合 , 以达到追名逐利的目的 。孔子用“为己”否定“为人” , 意味着他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修养 , 完善自我 , 成就理想人格 , 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为己之学”由孔子提出后 , 为后世儒家学者所继承 , 并进一步发挥 。
如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 , 就是“为己” , 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 , 是说把学问用作馈赠的礼品 , 作为干禄进身之物 , 而不是用以提升自己的品质 , 因而是“为人” , 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 。追求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为学之道 , 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
学而乐道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门讲“学” , 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 , 而且是包含了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 , 学还包括为人处事的道理 , 深一层说就是学道 。为学之道 , 主要是教人学做人 , 怎样做一个君子 , 在君子的基础上希贤希圣 。这里还贯穿了一种“乐道”精神 。
推荐阅读
- 史林︱何谓“靖康耻”:性暴力对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影响(下)
- 史林|虞云国:白居易此诗,有助于纠正后人对宫闱史的误读
- 先秦时代|徐州东夷徐国为何打不过楚国和吴国?被楚国打败,还被吴国打败?
- 先秦时代|封神演义野蛮巨怪:扶弱不匡正,袭杀周军20万,战力比闻仲还猛
- 先秦时代|仪狄是不是酒的发明者我不知道,但有一个王朝确实因酒而亡了
- 先秦时代|晋献公逼走重耳又逼死太子,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挡二十年大秦帝国的进攻?
- 先秦时代|齐地兵学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贡献
- 先秦时代|古文文献中的酿酒记载浅析
- 先秦时代|她是王后,她是祭司,她是战神,她是“妇好鸮尊”的主人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