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传统建筑:寻访闽地五市古建筑

古建筑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与人世浮沉,对闽西北的印象,没有高耸入云的姿态,没有剔透明亮的筋骨,但这里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泥,无不篆刻着岁月的痕迹。
它们或许已经破旧,但过去的故事却给了它们不可被磨灭的气度,国庆八日从北京出发利用高铁、租车、包车、徒步等方式抵达闽中、西、北——福州、宁德、龙岩、三明、南平五个市,驻足永定、上杭、连城、大田、永安、三元、沙县、延平、古田、屏南、连江、罗源十二个区县,寻访土楼、土堡、廊桥、天后宫、文昌阁、围屋、大厝、古村落、闽赣古道等, 走进它们的灵魂,看一看它们的过往。
这是一片跨越了数千年的土地,这里住着繁衍了数千年的民族,创造着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而这些得以流传至今的古建筑,就是这特定区域最直接的体现。吸引我寻访的不仅仅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有一砖一瓦中浸透的历史。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闽西北地区不靠沿海又远离中原,这样的位置容易滋生自由,因为游离于政权或规章之外。于是当我步入这片土地就可以欣喜的发现,这里的乡貌民居很异样,不像农村,也不像商埠重镇。古老的泥石在阳光下泛黄风化,不知何年何月,蜕变成土坯的围屋和日风满满的楼阁式宝塔宫殿,学者们叫它“楼阁” 。
 寻访|传统建筑:寻访闽地五市古建筑
文章插图
 寻访|传统建筑:寻访闽地五市古建筑
文章插图
 寻访|传统建筑:寻访闽地五市古建筑
文章插图
那么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位置赋予这片土地众多的山岭与水系使闽西北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与客家独特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从闽西连城的建筑文昌阁类来看,虽是明清建筑,在建筑风格与作法上却有着北方早期“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漂亮特征。
转过空间结构的布局,再来看宫殿、庙宇、佛塔、民居和土堡土楼围屋遍地发芽,修饰如花蕾般灿然绽放。它们很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犹如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城堡,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
土楼像是一种符号与印记,活成福建古建筑的代表标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应该是福建古建筑类型中最为被世人熟悉的建筑类型。客家的先民们在经历过战争之苦、逃亡之痛后,把道道山梁作为屏障,他们需要安宁,需要自保,于是便把房子建在了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
和土楼的温柔不同的是,土堡这种古建筑更像是具有防御意义的产物,如占山为王的琵琶堡、居高临下的安良堡、独立田间的泰安堡、功能齐全的芳联堡、气势恢宏的绍恢堡,集大成者安贞堡,这些土堡主要集中在三明市大田县、尤溪县及沙县,三县地处偏僻山区,土堡的营建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和平时期土堡用来居住和仓储粮食等,而匪乱时期,堡内回廊有迷宫性质,敌人进来走投无路,自家人避难,堡墙上的射孔也可有效的抵挡进攻。
以祠堂为中心和谐有序严谨对称的布局,是典型的围屋建筑风格。围屋内水井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家每户的面积几乎相同,遇到外敌袭扰时紧闭围门,里面的人能照常生活并坚持数月。然而作为一种凝聚着先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挺地站在那里,依然庇护与服务着一方百姓,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然而,历史长河里,再耀眼的传奇也会成为过去。此行寻访的围屋以上杭为代表,田野中经过风雨的洗礼,围屋的瓦片已旧,梁架也在变朽,空屋的墙皮出现斑驳,地基部分也有破损,大部分居民都搬走了,只有个别的老人留守在那里。是乡愁,还是坚守自己人生的轨迹?
情感在凝聚中舞动,当风升水起,那一弯虹途如穿越古今的生动画轴,与大自然和生活深度融合不辱使命,这便是廊桥。当泰顺、处州廊桥联手申遗的时候,别忘了闽西北的深山里,廊桥也一座座鲜活着,不卑不亢,不争不怒,用静默的姿态让你还他一个敬畏的“永恒”,这永恒是生生不息,是隐忍坚守,是劫后余生,是死而复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