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唐太宗《帝范》【 方向|取法不对,越学越崩溃;方向错了,努力也白费!】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严羽《沧浪诗话》概说学书法的朋友,常听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这句成语,出处自然是打古人那儿来的。字面意思容易理解。“法”就是方法、法则、标准。意为不单指书法,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应该设立高标准,学习好榜样。理想要远大,目标应长远,取上乘之法为己所用。即便如此,也不易全得,能学到一半或达到设定目标的一半便已经不错了。换句话说,效上乘之法,最后也不过得到中乘之法。正因为如此,“取法乎上”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若所取之法本身就不怎么样,结果便可想而知……
文章插图
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就是因为相对于那烂陀寺所有的大乘经典来说,大唐的小乘佛法不是上乘的法。所以玄奘才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一路西行,为的就是“取法乎上”。何谓取法乎上?为何取法乎上?回到书法上来。有的人练个三五年,拿出作品就能进国展;也有的人,甚至绝大多数,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到头来却成了个写字匠,连书法艺术的大门都没摸到。这是为什么呢?取法不对,越学越崩溃;方向错了,努力也白费!比如学国画。工笔画要多临摹宋画,向宋人学习效法是正路,就是取法乎上。攻篆刻,宗法汉印,相较于学明清流派印来说,就是取法乎上。
文章插图
学作诗,上自《诗经》楚辞、乐府、陶潜,下宗大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这就是取法乎上;您跑明朝人那儿去学,找错方向、投错了门路,就不叫取法乎上。学书法呢?比如同为大篆,你学西周的,我学“上周”的。很显然你的方法就是“取法乎上”,我那个叫……所以,对于书法,取法乎上就是要效法经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追根溯源。目的是将那经典的用笔之法、结字之法等继承、发扬,并最终化为己用。若非如此,随意乱来,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满纸自由散漫的江湖气息,空有外形,毫无底蕴。这自然就不算书法艺术。如何取法乎上?在取法谁,或者该跟谁学这件事儿上,我的观点是:“能做徒弟就不当徒孙”!无论你喜欢哪家的风格,先循迹他的源头出处。好师傅一定告诉你他从谁家“进货”,而不是把批发来的东西二次打包后再卖给你。
文章插图
当然,书法艺术所涵盖的层面非常广泛。区分哪些是经典、是上乘的可取之法,对于初学者或入门不久的学习者来说,的确不太容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加深体会,甚至要做好走弯路的准备。如何取法?何法为上?让我说出来其实是很容易的,然而未加实践,终不能了解其中奥妙。总之,在学习中通过体会得来的东西,一定比从别人那听来的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我说书法的精髓全在魏晋一脉,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王羲之,再往前还可以有钟繇。但很多人学楷,却只知学唐人的。晋尚韵,唐尚法,学楷法,先由唐入,或以唐为宗,这本也不是问题。但要知道唐之法是从哪里来的却很关键。因为若想结字高古、不流俗,或要再上一个层级,仅停留在唐法上,必然遭遇瓶颈!此时便不得不上溯到北朝碑刻墓志,甚或直追三国钟繇等,以补唐楷结字规整有余、灵动不足的缺点。当然,相比你学明清书家,或者现代某人的,唐法也算取法乎上。
文章插图
若攻行草,魏晋笔法、二王书风,更是绕不开的“必取之法”,没人可以独辟蹊径。虽说唐、宋、明、清均有大家,然大家亦曾宗法魏晋。狭义地说谁都没有逃出过王羲之的手掌心。因此“二王”之法,必属上乘,这个没人敢说不对。同理,大篆宗法商周铭文是为取法乎上;只学吴大澂,或者吴昌硕便都不算。小篆呢?必以“二李”为宗,其中李斯又高于李阳冰,因为阳冰之法脱胎于“斯”。然后在此基础上方可多方涉猎,取众家之所长。若是只盯着清篆用功,未通根本之法,则极易落入俗套。而学隶者,无人可不宗秦汉而成自家风貌。隶书滥觞于秦,但成熟和高峰在汉。虽然清朝也有如郑簠、金农、伊秉绶等隶书大家。然只学他们而不上溯秦汉,则非上乘之法,就不是取法乎上。在隶书问题上,这里要多说一句。隶由大篆而来,隶之源头在篆,学隶而不通篆法,也难有大成就。因而学隶的上乘之法,虽在汉隶,更在篆籀。
推荐阅读
- 盘玩手串可以治愈忧郁情绪么?可以!但是选不对的话越盘越抑郁!
- 孩子被嘲笑怎么办?介入和安抚都不对,睿智的家长懂得这样做
- 100吨一元和1吨一百元,哪个更值钱这道题一般人做不对
- 李白写诗也会犯错,这首诗平仄不对,却是千古第一
- 南怀瑾:六度,是6个修行的方向,成就一个,其他就贯通了
- 古人发明筷子有何用真正用途你知道吗,学者现在的用法都不对!
- 古人吃饭总随手放下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不对账单,不怕饭钱不够!
- 考生文章不对考官口味,康熙在卷子上批了八个字,状元
- 路镛谈中国画的取法--周末名家艺术公益讲座在海曲书房精彩开讲
- 俗话说: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讲的是什么礼数,有什么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