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诗歌周|诗人邰筐:成都一定要来 尤其是在这个时间


 国际诗歌周|诗人邰筐:成都一定要来 尤其是在这个时间
文章插图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何晞宇
12月9日下午,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诗歌朗诵会拉开帷幕。在这个冷郁的下午,49岁的现代诗人邰筐风尘仆仆从机场赶到朗诵会现场。邰筐已经连续参加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他戏称自己为诗歌周“钉子户”。
成都是一定要来的,邰筐告诉封面新闻,“来到这里就能见到诗人,这里可能是中国诗人扎堆最多的地方。”
“而且这次来成都特别有意义。在这个时间点,很珍惜能和大家见面的机会。”
 国际诗歌周|诗人邰筐:成都一定要来 尤其是在这个时间
文章插图
今年思考的东西比前半生加起来还要多
朗诵会的主持人、诗评人霍俊明表示,今年是世界被改变的一年。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在这个时候,诗人们能够来到国际诗歌周,并通过这个活动来交流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来传达自己的声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国际诗歌周|诗人邰筐:成都一定要来 尤其是在这个时间】邰筐也认为,这次来到成都国际诗歌周非常有意义。邰筐说,疫情带给他的第一个启示就是,人与人见面原来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两个人想见一面,会这么难。”
邰筐原名邰茂光,出生于山东临沂,曾获第6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泰山文艺奖、第2届汉语诗歌双年奖等奖项,目前是《方圆》杂志主笔。采访人员生涯给了邰筐一双不同于普通诗人的敏锐目光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切理解。他的代表作《凌晨三点的歌谣》,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城市底层在世界熟睡时,为生存挣扎的人生景象。
邰筐表示,他感觉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今年这一年思考的比前半生加起来还多,“(疫情期间)我把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又读了一遍。那个时代(上世纪70年代)疾病的隐喻(造成的迷思)其实和现在是一样的。”
“对我来说最大启示就是把每一天都过好,珍惜旅行、和人见面的机会。好好思考,好好写诗。”
心中城市第一名、第二名都是成都
邰筐的诗,被诗评人霍俊明称为乡土视野中的城市抒写,并称他的城市诗在时间、历史、体验和想象力的共同关照下,直抵时代的核心。
而对邰筐影响最大的诗人,却是另一位直抵时代核心的诗人,这就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
而邰筐告诉封面新闻,他每次来成都都要两个地方,头一个是武侯祠:去看看他的徐州琅琊(现山东临沂)的老乡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杜甫草堂。
“就是非常缓慢的安静的在里面走一圈,朝拜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邰筐说,其实他的代表作《凌晨三点的歌谣》其实也有部分是对杜甫的致敬。
邰筐很喜欢成都,喜欢成都的小吃,喜欢成都不同于其他大都市的慢节奏,更喜欢这里的诗歌氛围,“慢是艺术的速度,尤其是诗歌。如果说(我)在北京是活着,在成都就是享受生活。”
“(在我心中)中国城市排名,第一名是成都,第二名也是成都”,邰筐笑着说,“好多朋友在这里,来到这就觉得心里很踏实。”
 国际诗歌周|诗人邰筐:成都一定要来 尤其是在这个时间
文章插图
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由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指导,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