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王维的山涧之静。
阿婆在槐树下绣花,小花猫蹲在她的脚下,巷子里传来悠扬的笛声,这是属于阿婆的静。
静,是什么?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看淡人世喧闹的理智和清醒。
读到汪老的《无事此静坐》,对“静”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外祖父待客的几间空房,是难得的静室。
童年的汪老,是这里的常客,常常拿着一本书,悄悄走进去看书。
童年养成的静坐习惯,让他一生受益。
1958年夏,汪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他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挤在一屋同住。
文章插图
他在文中写道:“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
直到多年后,汪老还保持着静坐的习惯。
每天安静的坐在沙发上,任思绪飞扬,任往事尽现眼底,想着想着,就写出了好文章。
静坐于他,就像一日三餐,是规矩,也是必修课。
静,让一个人的能力在沉思中,不断地沉淀和升华。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静,更是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文章插图
熬,是人生必经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励志的竹子定律。
前4年,竹子仅仅长了3cm。
而从第5年开始,竹子以每天30cm的速度快速成长,只用了短短6周,就长到了15米的高度。
竹子定律告诉我们,人生不仅需要储备,更需要熬,熬过那3厘米,才能出人头地。
文章插图
汪老在《豆汁儿》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熬豆汁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澥”了。
竹子需要熬,豆汁需要熬,生活需要熬。
人生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两字。
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里,有多少人没熬过人生的三厘米。
在被划为“右派”后,汪老所从事的劳动以西山种树的活最是繁重。
每天工作量极大,供应的吃食却不能果腹。
每天只有两个馒头,一块大腌萝卜。
时值秋天,他就地取材,吃山上的酸枣,烧地里的蝈蝈。
他就着馒头,边咬腌萝卜,边嚼烧蝈蝈,还对自己说:“这味道真是香。”
面对生活抛来的考验,汪老没有自怨自艾、呼天抢地,而是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
他利用别人说闲话、唱戏的时间,拿起手中的笔,一日又一日地坚持写下去。
不为境遇所困,不为繁事所扰,纷嚷喧闹中,守住初心。
汪老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三厘米,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章插图
梁文道曾评价他说:“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熬,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沉淀自己、升华自已,最终活成最好的自己。
荀子曾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人努力付出的人,你在奋斗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60岁以后,汪老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相继在知名期刊《北京文学》、《花雨》发表。
65岁时,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73岁时,发表小说集《菰蒲深处》。
76岁时,他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在他去世后的第11个年头,汪老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图书作家榜前十,排第3名。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慢是人生的过程,静是人生的底色,熬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汪老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慢慢讲述着他的故事,不急不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推荐阅读
- 《汪曾祺别集》出版发布式与研讨会,50余家媒体集束报道
- 汪曾祺笔下的父子关系
- 童话诗人顾城:才华横溢却深陷三人感情生活,走上不归路
- 割席断交后管宁与华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隋唐|武则天用一招让李治离不开她,慈禧效仿后,果然走上巅峰
- 废材大小姐:金牌暗杀者魂穿异世废材,强势逆袭,走上玄世的巅峰
- 走上云端!“文化同根、一脉相承”2020聊城非遗展在台北开幕
- 5本架空历史小说宫廷的明争暗斗,且看少年走上至高的权位!
- 汪曾祺《人间草木》:世间风物各有可爱之处
- 黄渤爱吃野菜,但野菜怎么做?得看汪曾祺!|青书单| a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