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对对联简单吗?简单!“春花”对“秋月”、“书山”对“学海”、“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这都是有套路的。随便在市面上买两本对联套路书,春联都能自己写了。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文章插图
对对联难吗?难!浙江的三塔寺有一个千古绝对,据说是当年祝枝山所写: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共用了两个数量词,5个“塔”字,后3个字是对前7个字的诠释,妙!据今此联问世已有500年左右,仍没有人对出下联。无独有偶,在成都的望江楼,也有一副千古绝对: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虽然此上联出自谁手尚有争议,但至今都没有算得上完美的下联。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文章插图
望江楼
综上,这起源于三国的对联,确实是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而且最让人无奈的是,有时候对对联不仅靠的不仅是对文字的掌握能力,还需要点灵感。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副绝对就是如此,大家请看: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锡壶惜乎
这对联妙不妙?“西湖”、“锡壶”两个同音的名词,“提”和“掉”两个同偏旁的动词,前11个字名词换顺序,中间的动词用得精准贴切。最后4个字,“锡壶”和“惜乎”同音,却简练地描写出了对前11个字的惋惜之情。它看上去是一副简单的对联,其实描绘了锡壶落入西湖中的过程,并就此发表了感慨,堪称言简义丰。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文章插图
至于这副对联出自谁手?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是当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与好友共游西湖,当时友人见倒茶的婢女不慎将茶壶落入水中,便想出了这上联,有意为难东坡。另一种说法是,这副对联就是出自东坡之手,是他写来为难同座的友人们的。不管是否出自东坡之手,这副对联确实是难倒了他,他当时没有对出下联。此联问世后被广为流传,后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尝试对了这样一联:
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出南平,难评蓝瓶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文章插图
据说这是朱熹在买一个蓝色的花瓶时所写,读起来也确实与上联有那么几分相似。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上联用的两个名词完全同音,下联“南平”和“蓝瓶”却只是近音。最后4个字,也没有严格按上联的写法来。所以客观地说,朱大学士这次尝试是失败的。
至此,这副上联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历经了900多年,元明清都无人对出下联。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会成为千古绝对时,34年前一个报社举报了次征联活动,这副上联也终于迎来了它的下联。据说对出下联的是位名叫赵严华的先生,虽然网上很难找到他的资料,但想来也是位民间高手了。他的下联是: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
 无人|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多年无人对出下联,34年前一现代人对出
文章插图
这个下联已经算是够完美了。“酒碗”和“九碗”完全同音,“过”和“失”两个动词也贴切自然,只是最后“久惋酒碗”和上联“锡壶惜乎”写法稍有出入,但整体来说瑕不掩瑜,他的这次尝试算得上是成功的。
一副难倒苏轼的上联,900年无人对出下联,30多年前却被一现代人对出,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目前关于这副对联民间还涌现了不少对法,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如果让您来试试看,您会怎么对呢?欢迎讨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