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李娜
首发:娜姐的光影笔记
刘嘉玲和蒋欣的新版《半生缘》上线了,主办方估计也很心虚,换了个名字叫《情深缘起》,但也没有逃出被群嘲的命运。张爱玲的小说确实难拍,而且在一个浮躁的,追求“爽剧”的市场环境下,更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过,因为这样的由头,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原著,这次我用喜马拉雅听的有声剧,以为会比较慢,但几天也就听完了一本书。这次的感受是,很多日常的,平淡的,细碎的,很容易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令人细思恐极。
随手举几个例子。
01 关于顾太太
以前我很讨厌顾太太这个角色,觉得她懦弱愚蠢,顾曼桢被姐姐设计,让姐夫强奸了,把她囚禁起来。顾太太作为母亲居然就认了,认了!
重温这个故事才发现她的生活处境多么艰辛又无奈。她的丈夫死了,要独自抚养六个小孩,还要养着婆婆,在上海的这样的地方,生活根本就是风雨飘摇,没有出路了。为了一家人不饿死,只能让大女儿去做舞女。
一个细节是,曼璐给了顾太太一些钱,那个时候曼桢也已经工作了,她发现了,就很生气,让母亲不要再拿姐姐的钱了。
顾太太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她唯唯诺诺不敢争辩,张爱玲说,人年纪大了倒开始怕自己的儿女。
这个“怕”字真的令人心惊。
其实现实中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年纪大了会对自己的儿女所有忌惮,那本质上是弱者对强者的忌惮,对于衰老的无能为力,一种恐惧,无奈,又不得不依赖的心理。人生真的就是这么残酷的。
另一个细节是,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顾太太的一个小儿子,聊起来自己在学校演的话剧,说得很激动,绘声绘色,而顾太太却只注意到儿子的嘴边,粘了一粒白饭。
儿子在兴致勃勃谈论话剧,顾太太提醒他嘴边的饭粒子。这样却激怒了这个少年!
我的天,看到这里我吓了一跳!我十几岁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跟父母聊流行音乐,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只注意到我脸没洗干净,让我重新洗脸,我气炸了。
这样的“怒气”,一方面来自于自己没有被看见和回应;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年人的世俗琐碎,不关心艺术和审美的愤怒和扫兴。
少年人是瞧不起中年人的,只是因为他们还没领略人生的真实面貌,没有吃过生活的苦,没有被现实狠狠蹂躏过啊!
02 关于曼璐
曼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角色。她对家人是极致的爱,所以为了保全他们自我牺牲,她对家人又有极致的恨,也是因为自我牺牲,那几乎是用她全部的人生做祭品。
让我细思恐极的情节不是她装病害曼桢被强奸,那是戏剧化的,离奇的,生活中不常见的。而那些很小的,普通的,生活化的细节,更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一个细节是,曼璐曾经的订婚对象张豫瑾来上海,看上了曼桢,家里人也希望曼桢能嫁给张豫瑾,因为他的事业和前途,比沈世均更好。
曼璐的心理是怎样的?很复杂。
一方面,她也希望曼桢嫁给张豫瑾,她以为豫瑾看上曼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对自己还念念不忘,所以把这份感情转移到妹妹身上。如果他们能够结合,也可以弥补自己对豫瑾的亏欠。
另一方面,她又很愤怒!因为母亲和她讨论曼桢,那口气就像两个长辈在讨论晚辈的婚事。
“像两个长辈在讨论晚辈”,张爱玲的这个比喻绝了!
孩子多的家庭,很多老大都有这样的委屈感吧,父母把生活的责任,养育子女的责任,其实是转移了一部分到老大身上的。他们总是担忧更小的孩子,总是和老大讨论老小的学习啊,前途啊,婚姻啊,那真的就是两个长辈讨论晚辈的口吻。
这样会激发出老大的委屈感的,因为委屈而愤怒!那原本并不是她的责任啊!其实想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终究无法公平,父母可以有很多孩子,孩子却只有一个父母。有的时候,孩子也并不欠你。
推荐阅读
- 民国“姨太太”在婚姻家庭中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
- 老太太带金钗去鉴宝,钗上刻有5个字,专家大惊失色您父母是谁
- 霍仙姑在《终极笔记》剧中的结局揭晓
- 《半生缘》原著爱猜忌的世钧和刚烈的曼桢,他们的爱情,痛多于甜
- 林洙:林徽因不是个好太太,不会干家务,干什么都要请保姆
- 老太太带着金钗去鉴宝,上面刻有5个字,专家问到:你是格格?
- 价值1.9亿的一副油画,竟然被90岁老太太挂在厨房,熏了半个世纪
- “马王堆老太太”不叫“辛追”而叫“避”?
- 梁思成后妻林洙:林徽因不是个好太太,不会做饭不会照顾孩子
- 冰心写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林徽因,林徽因的回击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