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秧歌,蒙语叫做“雅布根呼格吉木”,汉语译为“行进中的舞蹈”,是一种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产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德日苏嘎查,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聚居区,后来逐渐成为蒙汉杂居地区。浓郁的民族文化环境成就了蒙古秧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古老的蒙古族艺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得以绵延生息。
文章插图
蒙古族秧歌队在街上表演
蒙古族秧歌浑厚雄健,它吸收借鉴了汉族秧歌的形式,同时在内容上融入了蒙古族元素。诞生一百多年来,蒙古族秧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艺术特色受到各民族群众的喜爱,成为当地节庆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领舞人“伞头”
蒙古族秧歌的起源是在清代。清朝光绪年间,水草丰茂的德日苏嘎查每逢年节赌博成风。为使民风清正,牧民鲍礼、关其格编创了蒙古族秧歌。蒙古族秧歌以汉族秧歌的形式为雏形,在内容上别开生面,把蒙古族元素融入其中,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
文章插图
场技“卷菜心”
文章插图
丰富多样的蒙古秧歌场技
蒙古族秧歌风格淳朴,具有远古色调。其表演形式是:舞者眼睛直视前方,上身微微左右扭动,双臂两侧绕圈摆动,脚尖以“擦踏步”轻轻擦地向前行进。舞者们手中挥舞的道具各色各样,有弓箭、马鞭等,都是牧民家庭必备的用具。场技有“卷菜芯”、“野马分鬃”等,场技的名称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蒙古族秧歌的伴奏只有锣鼓,节奏紧密匆促、刚劲有力。在中间圆场时,会穿插蒙古族特色表演。有乌力格尔表演,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有敬献哈达的仪式,献上美好的祝愿,祝颂主人吉祥如意;有蒙古族民歌演唱,悠远高亢的长调和简洁明快的短调民歌,赞颂着英雄,赞美着家乡,昭示着美好的未来。
文章插图
蒙古族秧歌自治区级传承人王云英(右一)和队员合影
舞者们所穿的服装是翁牛特蒙古族传统服饰,有蒙古袍、蒙古靴,男舞者头顶各式帽子,女舞者头戴传统头饰或用彩绸包头,盛装打扮,十分喜庆。他们潇洒的舞姿表现了蒙古族别具一格的生产生活习俗,展现了马背民族的风貌。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都洋溢着蒙古族人民英武的气质。
文章插图
用牛肩胛骨制作的道具套力棒子
蒙古族秧歌流传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一度中断,近几年,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以复原。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秧歌不断完善,民族特色突出、艺术形式新颖,成为了当地春节、那达慕等节日期间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
蒙古族秧歌是对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提炼。它包含着蒙古民族性格的豪迈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朴质,肆意挥洒的豪放精神在今日的昭乌达草原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它是昭乌达草原上的一株艺术奇葩,根植在民族民间的肥田沃土里,馨香在草原人民的心中。
来源:视觉赤峰、内蒙古日报社、活力内蒙古
(完)
文章插图
【
推荐阅读
- 很快,我们的古典乐、民乐都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 读《刘氏族谱》,谈中国的姓氏及宗族认同和家风、家学的传承
- 传承剪纸文化 构建特色课程 朱老庄镇观堂幼儿园开展剪纸培训活动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唱响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晚会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 陈茂良品德兼有的艺术信仰,用心传承玉雕艺术的故事讲授者
- 肖塘小学:学四史品经典 童心向党续传承
- 2021建党100周年 用数字化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传承党建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