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庄子·肱箧》
古时候,人们对土地冲蚀现象等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从因森林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河水变浊、山川易色等现象中观察和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巨大危害。
《庄子·肱箧》中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就较为准确的描述了水土流失现象,意思是河川干涸了,没有流水带来泥沙淤积山谷,山谷就会空而无物;山丘(土壤)因长期流失,山丘(土壤)被移走,可把深渊填满。《管子·水地》也记载有 “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客观认识的逐步深化,对水土流失现象已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有言称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较为清楚的说明了河流浑浊和泥沙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危害重大,自古如是,那么古人都是通过怎样的措施进行水土保持的呢?
耕作措施
文章插图
工程措施
梯田
文章插图
淤地坝
引洪淤灌
沟头防护工程
植物措施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并以一国的山、泽中草木生长情况来判断其贫富:“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
《逸周书·三十九》中讲到不宜种植五谷的地方,应栽植树木: “坡沟、道路、聚苴(草丛地)、丘陵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
战国时期,孟子倡导种桑养蚕以足衣,提出: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载有: “安邑(山西中条山区)千树枣;燕(河北燕山)、秦(陕西秦岭)千树粟;蜀、汉(汉中)、江陵(鄂西)千树橘;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首蓿自西汉传入中原后得到广泛推广,用以喂马、度荒,并在南北朝时引入作物轮作,用以肥田。
【 古人|古人水土保持的那些事】南宋魏幌在其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述及水利工程结合植物措施的优点: “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木茂盛,其堤越固,必成高举,可以水久。”
推荐阅读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那些隐藏在蓝朋友身边的温暖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人说“老泄残精,人穷寿尽”其意为何下句解释的完美无缺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看古人对人才选拔的执着
- 古人云“腰缠万贯”,在古代十万贯在当今时代会值多少钱
- 算命是封建迷信,古人为何却算得如此之准说出原因你或许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