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微雕大师在2.6克酒壶刻三百字?看古人如何在鼻烟壶内作画

最近一个微雕大师在2.6克的酒壶内刻了将近三百字走红网络,其技艺高超,令网友瞠目结舌。看到这个新闻,我想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鼻烟壶内画。
关于内画鼻烟壶产生有这样一个有趣传说:
“相传,清朝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寺庙里。因他嗜好鼻烟成癖,鼻烟用完后无钱购买,实在忍耐不住,只得用烟匙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的这一举动被庙里的一位和尚看在眼里,受到启发,他便于诵经打坐之余,便用一根弯勾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壁上作画,从此便有了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微雕大师在2.6克酒壶刻三百字?看古人如何在鼻烟壶内作画
文章插图
虽然在之后资料查阅中年的传说版本众多,但无一例外的都发生在寺庙里和和尚有关。而在香港的鼻烟壶研究者梁知行的《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一书中考证结果是:中国第一个内画鼻烟壶是由我国南方年轻画家甘烜文在清代嘉庆年间绘制完成的,由于玻璃表面光滑,不易于着色,甘烜文发明了用小钢珠和石英砂混合以水灌入鼻烟壶内,均匀摇晃,在鼻烟壶的内壁打磨出类似于细沙的磨砂效果,使颜料和墨汁更易于附着在内壁上。再将竹笔弯曲慎入鼻烟壶在其内壁里反向作画。后根据美国学者许谟士先生考证,甘烜的真名叫甘烜文,甘烜署名众多,其中均属于他本人笔名的有甘烜文、一如居士、半山、云峰、古开樵等,后经考证也皆为他一人笔名。
作为公认的内画技术创始人,甘煊文的身份也并非和尚,虽然其生卒年不详,据考证甘烜最早的作品作于1816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60年缀笔。乾隆年间为1736年~1795年,与乾隆末年的传说从时间上看可能性也不大,那为什么民间会有这样的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传说广为流传呢?
在研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不难得出,佛教的教义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善恶因果和修行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生命与宇宙真相方面。而在第二方面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空间的辩证思维。主要是讲埃尘与大千世界的一种变换与循环往复。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一场,孙悟空最后因为没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而被压于五行山下,而这一段的依据就是《阴符经》上的一句 话:“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也体现佛教的了“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辩证思想观念。正因为佛教这样的世界观,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辩证共生。在查看清朝画家甘煊文的作品不难看出,在其内画作品中也是将大千世界绘画于小可掌握的鼻烟壶之内,构成了“人在画中,画在壶中”的情景。由此不难判断这样一个小巧的鼻烟壶内从而寄托了内画艺术家和收藏者的某种心灵寄托,故而在笔者大胆猜测这才是内画鼻烟壶产生于寺庙的传说久传不衰的原因。
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多思想受到了我国道教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开篇的传说中传达的佛学的辩证空间观。其观点与我国的道家思想在《庄子》中“蜗角之争”中的典故极为相似:
惠子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内画鼻烟壶|微雕大师在2.6克酒壶刻三百字?看古人如何在鼻烟壶内作画】典故的意思是,在蜗牛的两个角分别代表着两个国家,这两个角经常为了蜗角之地而战争,以至于浮尸数万。而站在人的角度就会觉得,为了如此之小的地盘儿争斗显得太过可笑和不值。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故事就运用的辩证的思想观念,以蜗角类比国家,蜗角之地类比疆域地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