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诸侯|书法的故事|石鼓沧桑


 各国诸侯|书法的故事|石鼓沧桑
文章插图
各国诸侯|书法的故事|石鼓沧桑】周厉王是一个好利忘义的国君,他的暴虐奢靡的行为引起了百姓的不满。
公元前842年,在西周的都城镐京爆发了一次大叛乱,周厉王仓皇出逃,过了黄河,在彘(chi)躲了起来。他的儿子姬静走晚了一步,出不了城门,只好躲藏在召公家里。叛乱者得到消息之后,将召公的府第团团包围,一定要得到太子方肯罢休。召公无奈,只得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伪作太子,交给叛乱者,这才暂时平息了一场风波。周厉王不敢返回,姬静又不能出头,只好由召公和周公共同管理西周朝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这种共和政体又维持了14年,周厉王在彘病死了,而太子姬静在召公家里也长大了。
公元前827年,召公和周公商议取消了共和体制,共立姬静为王,他就是周宣王。周宣王吸取了他父亲好利忘义而被驱逐的教训,以召公和周公为辅佐,废除了周厉王杀人止谤的暴政。继承了先祖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以仁义治国的遗风,渐渐取得了鹿民百姓的信任和拥戴,各团诸侯王也纷表示愿意继续遵从西周的核心统治地位。
这一年的深秋初冬季节,周宜王派遣使者传令各国诸侯,和他们约期在岐阳会猎。同时,他又派人去岐阳勘察会猎场所。
周宣王把狩猎场所选择在岐阳,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这里是周朝的发祥地,也是周宣王祖先的坟墓群葬的所在地。周宣王打算通过狩猎和祭祖活动,唤起各国诸侯对周室的思归之情。
各国诸侯带着武士,驾着车马,如约而至。周宣王见了,大受鼓舞,他传命各路诸侯沿着汧(qian)水之滨设帐扎营,自己带着召公和周公驻进了太王故邑。
原来,太王故邑是周宣王的先祖古公亶(dan)父因为受到戎、狄等族的威逼,被迫从豳(bin)地迁到了岐阳之时建造的城廓,此处被作为古迹保留了下来。
自从周宣王和各国诸侯王来到岐阳之后,古老而寂静的山林顿时热闹起来了。成千上万名武士围起了一个巨大的猎场。猎场内彩旗招展,牛角号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震地山谷。山猪、野熊、虎豹、麋鹿等野兽被突如其来的声浪下懵了,一个个钻出了山啊, 钻出了密林,毫无目标地来回奔跑。山鸡、野雀等离鸟也惊恐万状,拍打着翅膀,在山林里飞来飞去。周宜王和各国诸侯王有的用箭射,有的用矛刺,真是箭无虚发,枪无不中。野鸟纷纷中箭落下,野兽也只只受枪倒地。擒获的猎物被送往宿营地,真是战果累累,堆积如山。
夜晚降临了,汧水之滨燃起了堆堆篝火。 有人用叉子在火上熏烤着野味,到处散发着烤肉的诱人香气。有的人围绕着篝火,跳起了粗犷的舞蹈,妇女们唱起了欢快的歌谣....
这次会猎,一直延续了九天。最后一天,周宣王在太王故邑摆设了豪华的宴会,宴请各国诸侯王和他们的亲随大臣。当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周宣王对太史籀(zhou)道:“今日之会, 前所未有,不能没有颂词。”
太史籀奉命,离座而起。他分别向周宣王和各国诸侯王敬了一-杯酒,道:“请大王和各国诸侯王共饮下这一杯酒,我为大家献颂助兴!”众人一饮而尽,太史籀也把酒干了。接着,他即席赋诗,热情洋溢地献上了一首长达几百字的颂词。颂词中对会猎的空前盛况作了精彩的描述。
各国诸侯王听了颂词,交口称赞。周宣王也很高兴,说道:“好啊,好啊,我们应该想办法把颂词世世代代留传下去,让后人也知道我们在岐阳会猎的盛况。
召公和周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同声道:“大王官之有理,要是把颂词刻在石头上,不就永传不朽了吗?
于是,周宜王从各地召来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他们选择石料,锤打造型。在短短的两三三天里,10面石鼓造成了。太史籀将颂词刻在了石鼓上。周宣王在太王故宅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并将石鼓安放在纪念堂内。
这种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即为篆(zhuan)书之祖,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一大篆的最有价值的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