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鲁迅和林语堂:成年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二 )


鲁迅听了,立即怀疑林语堂这番话,是在讥讽自己受了张友松的挑拨离间,用力一拍桌子说:“玉堂,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
林语堂回答:“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
两人当场杠上了,这场宴会自然不欢而散。当晚,鲁迅在日记里写:“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林语堂也写日记:“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当然,鲁迅和林语堂关系的真正破裂,绝不会仅仅因为一床蚊帐,或者一场宴会上的误会。事实上,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出现的巨大分歧,才是他们彻底闹掰的主要原因。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1934年,林语堂创办《人世间》。1935年,林语堂创办《宇宙风》。这3种刊物都提倡幽默文学,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林语堂由此成为“论语派”的领军人物。鲁迅却看不上这些小品文,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将林语堂提倡的小品文讥为装点太平盛世的“小摆设”,“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对于鲁迅的批评,林语堂是不服气的,在《且说本刊》一文予以反驳,指责鲁迅“必欲剥夺文学之闲情逸致,使文学成为政治之附庸而后称快”。
两人唇枪舌剑之下,终成陌路人。

1936年8月,林语堂接受美国作家赛珍珠夫妇的邀请,离开上海,前往美国读书、写作。此后,林语堂和鲁迅再没见面。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噩耗传来,林语堂深感悲切。一个月后,林语堂在纽约写下《悼鲁迅》一文。在文章中,林语堂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描述为“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但无论如何,“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将鲁迅尊称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以81岁高龄病逝。两人相逢于地下,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吗?
感谢阅读!本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若有不同想法欢迎随时吐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