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薄|人过30岁,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张爱玲的凉薄( 三 )


起初,张爱玲是寻着母爱来到了黄逸梵的身边。可是,母女间观念、想法很难一致,相处起来渐渐也有了隔阂。加上,黄逸梵从小就没有在张爱玲的生命中出现过多久,母女俩的相处,原本就隔着一堵墙。
黄逸梵对教育女儿有着自己的标准,她希望张爱玲按着她的想法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张爱玲总是表现得十分笨拙,母女整整相处两年后,关系日渐稀薄。张爱玲说“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
在张爱玲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里面的九莉也就是张爱玲本人,记录了她和母亲黄逸梵微妙的母女关系。
那时,张爱玲已经如愿考入香港大学,每个学期的假期,她都十分苦恼,母亲的家是万万不能回的。她已经明显感觉到,只要自己一出现在她面前,就像个累赘带给母亲无尽的烦恼。在后来很多年里,张爱玲都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她想要自己快点挣钱,还给母亲,她就不再欠她的了。
生活上,张爱玲不能如母亲所愿,学习上,她一直是拔尖的。她想在母亲面前好好表现,这种表现甚至有着“讨好”的成分,有一次,她收到了老师奖励的八百元奖学金,这种认可和希望让她想迫不及待的交给母亲看,证明自己的价值。黄逸梵嘴上说要还给老师,背地里却在牌桌上把她的奖学金输了个精光。
母女之情隔阂日深,也远没有普通母女间的亲密,二人相处时也都有意无意的保持着一定距离。
有一次,黄逸梵带张爱玲逛街,过马路时,遇到车辆,情急之下的下意识动作,张爱玲紧紧抓住了母亲的手,她竟然从母亲脸上看到了深深的厌恶表情。
多年以后,张爱玲学成回到上海,踏上文坛之路,一举成名,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第一时间想到了还给母亲。原本,她以为那样讨厌自己的母亲会欣然收下,但是,并没有。爱恨交织,总是一言难尽。
 凉薄|人过30岁,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张爱玲的凉薄
文章插图
她的父母亲,给了她生命,却没有给到她爱和温暖。
相比和父亲的决裂,和母亲的隔阂,与弟弟的疏离,凉薄之处透露着更多复杂交织的结果。在张爱玲和继母“对立''之时,那个在父亲管控下越来越软弱的,那个常常被继母挑唆而挨打却还依然和继母站在同一条阵线的弟弟张子静。让张爱玲气愤之余,更有种被背叛的感觉。
后来,她和母亲、姑姑生活后,尽管与弟弟偶有往来,但是已经大不如从前那样亲近了。尤其在得知他逃学、忤逆、没志气……她对弟弟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到后面觉得他彻底没得救了,再也不轻易管他的死活。而张子静也非常不争气的,继续着父亲和继母摆弄的生活。
在张爱玲眼里,弟弟已经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不可救药。姐弟俩关系的维系,全凭每次张子静的主动。
从父亲那次关禁开始,张爱玲对亲情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一个父亲原来可以如此对待女儿,那女儿也可以和父亲决裂;从母亲那里,童年缺失的关爱,长大了也没有得到弥补;对弟弟,两个人仅仅相差一岁,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在文字中大放异彩;一个却逃学、忤逆、没志气的甘于平庸和伤害过自己的继母站在一条战线,尤其是后来发现,弟弟的性情、行为越来越像父亲时,更是公开表达了对他的不满。
凉薄|人过30岁,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张爱玲的凉薄】晚年,她拒绝向弟弟提供任何帮助,世人只道她生性凉薄,却可知,她在亲情当中曾经那些一回忆起来就心口疼痛的过往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