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祖国和平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五 )


1、城区的扩大
钱镠担任杭州刺史后 , 于大顺元年(890年)九月第一次扩大杭城 。史书记载:“筑新夹城 , 环包家山 , 泊秦望山而回 , 凡50里 , 皆穿林架险而版筑 。”第二次扩大杭州城是景福二年(893年) , 周围70里 。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帝王都会》记载 , 罗城的城门有十:朝天门 , 在吴山下 , 今镇海楼(即鼓楼);龙山门 , 在六和塔西;竹车门 , 在望仙桥东南;新门 , 在炭桥东;南土门 , 在荐桥门外;北土门 , 在菜市桥门外;盐桥门 , 在盐桥西;西关门 , 在雷峰塔下;北关门 , 在夹城巷;宝德门 , 在艮山门外无星桥
2、凤凰山麓王宫建设:
凤凰山麓 , 为隋唐两朝的州治所在 , 吴越国时扩建王宫 , 南边有通越门 , 北边为双门 , 范围数里 。相当于南宋皇城九里的范围 。内有八会堂、功臣堂、天宠堂、天册堂、阅武堂、握发殿、思政堂、仙居堂、丽春院等十多处殿堂建筑 , 规制恢宏 。
3、建造捍海石塘:
消除了钱塘江潮对杭州的危害 。捍海塘南起六和塔 , 北至艮山门外 。
4、保护西湖环境
从钱鏐起 , 设立撩湖军兵千人 , 专事清理西湖葑草之事 。
五代十国|祖国和平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吴越国的经济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 , 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 。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仅公元910-953年 , 黄河决口及其他大水灾即达24次之多) , 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 人口锐减 。而与此同时 , 南方诸割据政权 , 即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 , 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
五代时 , 南方诸政权中 , 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在钱王“善事中国 , 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指导下 ,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 , 扩建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 ,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 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分裂政权的前列 , 也使钱王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 。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 。
钱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 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 。钱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 使境内“桑麻蔽野” , 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 。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 。经济的繁荣 , 基础在于生产的发展 , 但其实现还赖于商贸的发展 。通过商贸交易 , 沟通中国两大经济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 实现货畅其流 , 物尽其用 。
五代前中国大都市都在长江以北 , 西京、东京称为“两京市” , 是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 , 其次便是扬州、益州(成都) 。五代后 , 商贸中心便慢慢向苏、杭、明等州转移 。这些均为后来赵匡胤统一中国 , 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实践所证实 。
五代十国|祖国和平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七、吴越国对苏杭建设
吴越人在上古时期就“构木为巢 , 以避虫害”后来也被称为是居住“干栏式”楼房的民族 。
吴越民族的建筑风格中 , 绍兴的桥和苏州的园林为最有代表性 。那曲曲弯弯的、结构精巧的回廊和小巧玲珑的、层层叠叠的亭台楼阁 , 那多姿多彩的拱形石桥 , 这些建筑在体现吴越人聪慧、灵巧的同时 , 也体现出他们那圆滑、变通又富于幽默的性格 。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北方的粗厚凝重、讲究和南方的细腻随意、流畅 , 这种明显的不同风格在这些建筑中表现了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