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让老严为您讲述真正的周人历史( 四 )


文王被释 , “处岐事纣” , 如虎归山 , 他表面上“冤侮雅逊” , 表示恭敬顺从 , 每年还带领众诸侯“上贡必适 , 祭祀必敬” , 并在武王其时二十五、六岁时(公元1024年左右 , )娶商人有辛氏女作为武王妻 , 讨得了纣王的欢喜 , 实际上文王麻痺讨好纣王 , 却在公元前1036年被释之年 , 暗中进行“文武制命” , 制订了推翻商王纣的长期战畧 。就这样又经过十四年的考验 , 纣王对文王有了完全信任 。还在公元前1022年 , 岁在鹑火 , 己未之年 , 再次授命于文王 , 使他既有改元立国权 , 还有对诸侯征伐权 , 还意想天开地要利用文王像季历那样保卫商纣的江山 。
周文王利用纣王所给予的征伐权 , 首先便向老怨家崇侯虎开刀 , 崇侯虎也早有防备 , 故文王好长时间都强攻不下 。后来还是采取瓦解其民心的文攻方法 , 夺取崇城 , 使崇侯归降 。接着又名正言顺地伐邗、伐密、伐耆、伐犬戎、昆夷等 。其军事势力一下就强大了很多 , 九州势力有其七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此时散宜生等臣 , 认为伐纣时机已到 , 便暗中劝文王伐纣 。文王不肯 , 没有绝胜把握文王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周人虽有强大军队 , 众多诸侯的支持 , 毕竟只是一个百里小国 , 又怎能与拥有七、八十万大军的纣王相斗 。万一失败 , 其后果不堪设想 , 既要承担“以臣弒君 , 以下犯上”的罪名 , 还要遭到满门抄斩的恶果 。以前好不容易创造的祖业 , 也会葬送在自已手中 。故仍然立基树夲 , 寝不安席 , 志在天下 , 然“人生苦短 , 百年不易” , 周文王还是“大业未就 , 怀恨九泉 , 遺憾而终 。”
《礼记.曲礼.下》及《新唐书》皆曰:“天子死曰:崩 , 诸侯死曰:薨!”
《纪年》曰:“(成王)二十一年 , 周文公薨于丰 。二十二年 , 葬周文公于毕” 。
《尚书序》曰:“周公在丰 , 将没 , 欲葬成周 。公薨 , 成王葬于毕 。
而《汉书》讲到文王时也是用“薨”
《新唐书》也谓 , “‘母后’生称 , ‘文王”没后谥!”有此可见 , 周人西伯昌至死都未曾称过王 。所谓太王、大王、文王、武王皆是克商后周公旦之追封!
周文王一死 , 其子年轻气盛的周武王发就急着要报仇血恨 , 终因孝服在身 , 群臣劝抯 , 才没有举事 。
三年丧事一完 , 周武王便立即进行“孟津观兵” 。八伯诸侯 , 不约而至 , 皆曰:“殷纣可伐!”然而武王却曰:“时机未到” , 不战而归 。
古今人们对“孟津观兵”议论很多 , 最大的误解便是认为此是武王的一次对纣王的一次“示威”行动 。此大谬也!
百里小国 , 向万乘君主示威 , 真是有些自不量力 , 实在可笑 。相反这倒是一次名符其实的“示弱”战术行动 。其目的就是麻痺敌人 , 助长纣王的狂妄自大思想 。使纣王误以为周武王因惧怕而不战而退 。
还有人认为此次“不战而退”确是因“时机未到” , 是商之比干、箕子、微子三人尚在位执权 。此虽有理 , 但不完全 。三贤未亡 , 事前已知 。覌兵方明 , 岂不成了“事后诸葛亮” 。总而言之 , 孟津观兵 , 不战而退 , 原因众多 , 一言难尽 , 本人将在以后进行全面论述 。“天命未至”是指殷商民众尚无觉悟到需改朝换代 , 换新主人!
“孟津演兵”后 , 确实引起了纣王三贤的警惕和不安 。因此三人联合上谏 , “商谋启平周” , 一是要纣王改过自新 , 二是要纣王立即对周人先行发制人 。
然而利令智昏的纣王 , 一方面纣王 , 狂妄自大的本性难改 , 又恶闻其过 , 拒听善言 。二者则是没有以史为鉴 , 还认为自己本是天子命 , 即使失道 , 也能善始善终!
其三 , 是又被表面上强大所迷惑 , 根本不把百里小国 , 小子发放在眼里 。
其四 , 是大部分军队都在东夷作战 , 京都空虚!
其五 , 商周之间存在政治婚姻 , 脸面难放下!武王是其女婿 , 子庚更是他外孙!这些都为周人及历史学家所忌讳 , 而不愿多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