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祖德传后世 懿范铭儿孙( 二 )


史诏不负母望 , 德才兼备 , 被宋徽宗封为“八行高士” 。他不愿入朝为官 , 宁愿长奉母亲身边 。为躲避朝廷宣召 , 从城内洗马桥迁入鄞东大田山 , 后又定居东钱湖下水绿野村 , 他的5个儿子都生于此 , 并在此建立最早的祠堂——“林染桥史家” 。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 史诏五子中的史师才首登进士 , 此后师仲、师禾、师光相继迁入城内 , 在鄞东张斌桥繁衍“藤下史家” , 建立了祠堂 。祠堂留下了八行垂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清道光九年(1829年) , 藤下史氏重修宗谱、祠堂 , 重新裱画祖像 , 并由史氏廿四世孙义震从绿野岙购画像后 , 重新装裱或仿绘、增补题跋 , 在家族公祭或重要节庆时开启木箱出示 。
1991年 , 宁波市江东区档案馆(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鄞州区档案馆)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活动 , 了解到张斌桥“藤下史氏”祠堂藏有古代祖宗画像 , 遂与“藤下史氏”后裔东昇村党支部书记联系 , 东昇村于1992年将这套史氏祖像捐献给档案馆 。
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
史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 , 就是三位丞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 。三位丞相中 , 史浩被封为越王 , 谥号忠定 。史弥远被封为卫王 , 谥号忠献 。
史浩 , 字直翁 , 号真隐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 , 家境贫寒 。史浩在四十岁之前仕途并不顺利 。史浩侍母极孝 , 在当地留下了很好口碑 。母亲60大寿时 , 他在钱坊间借了一笔钱为母祝寿 , 后来因为还不出本金和利息只好去绍兴躲债 。他住在一位卖饼的婆婆家里 。婆婆见史浩器宇不凡 , 问明缘由后 , 借钱给他还债赴考 。而后 , 史浩考中进士 。这一年 , 他已经四十岁 。他后来不仅将钱如数归还卖饼婆婆 , 并行跪拜之礼 。
史浩中举后 , 调余姚任县尉 , 后任温州府学教授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 在他人的推荐下 , 史浩应召入京 , 升迁为太学正 , 不久又升为国子博士 。这使他有机会与皇帝商讨大政 。文献记载 , 宋高宗赵构对史浩“有相见恨晚之叹” 。由于皇帝没有子嗣 , 史浩便建议他从赵家本族中太祖一系的后人里选定太子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 选宋太祖赵匡胤7世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赵伯玖(后改名赵璩)为皇子 , 并让史浩担任他们的老师 。
授课时 , 史浩发现赵昚生性恭顺谨慎更适合继承帝位 , 于是向皇帝进谏了自己的想法 。皇帝经仔细观察 , 发现确如史浩所说 , 便立赵昚为太子 。赵昚后来继位 , 就是宋孝宗 。
在此期间 , 史浩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初 , 也就是孝宗继位后半年 , 史浩官拜右仆射 , 淳熙五年三月 , 复拜右丞相 , 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 。
史浩在任时 , 发现了大量人才 。他推荐的张浚、张焘、辛次膺、周葵、胡铨、王十朋等35人 , 均为所用 。其中 , 张俊、王十朋由于政见不同 , 屡次弹劾史浩 , 史浩仍然宽宏大量 , 任人唯贤 。他还提出为岳飞平反昭雪 , 上疏言赵鼎、李光无罪等 , 均被采纳 。为政期间 , 他主张“先行自治 , 方可远图” , 对金主和 , 反对贸然用兵 。
史浩还是一位很有文学天赋的人 , 《鄮峰真隐漫录》收录了他写的许多诗词 , 清新雅致 , 文采斐然 。另外著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等作品 。人们敬爱这位丞相 , 东钱湖的小普陀景区至今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 , 宁波人把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 , 也按在他的头上 。
史弥远是史浩的第三个儿子 , 字同叔 , 号小隐 。这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 。后世有人称其为能臣 , 有人则将其和秦桧、韩侂胄、贾似道列为四大奸相 。史弥远天资聪颖 , 从小又受到很好的教育 。18岁时参加铨试 , 独占鳌头 。24岁中进士 , 但此后一直无多大进展 。绍熙五年(1194年)春史浩去世 , 史弥远丁忧守孝 。3年之后 , 他的官场生涯有了戏剧性的飞跃 。从庆元二年(1196年)到开禧三年(1207年) , 史弥远获得了十几个显要的任命 , 可说一路畅达 , 青云直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