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族政策中,和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为何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的对外民族政策有很多 , 经济上的类型有“榷场”、“赐币”等 , 政治上的类型则是以“战争”、“和亲”等为主 。抛开经济类型先不提 , 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 历朝历代皆有实施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过程 , “和亲”的实施 , 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上均给联姻双方带来极大影响 , 这也是“和亲”这个民族政策的生命力长久之所在 。
在古代民族政策中,和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为何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和亲”政策从出现到正式形成 , 所经历的历史阶段 。
“和亲”政策的出现 , 既带有偶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
早在春秋时期 , 国与国、族与族之间便有了“和亲”一说 , 如《左传》记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 , 而固与范氏和亲 。”
虽然我们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 , 但据史家推测 , 作为一种制度 , “和亲”极有可能在西周就已经运用于民族政策中 , 如与狄、戎等少数民族接触过程中 , 已经采用过这种政策 。如周成王“桐叶封弟” , 将叔虞封至唐地 , 特别指点了弟弟经营唐国“启以夏政 , 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 , 而这条国策 , 就被认为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鼻祖 , 在与狄、戎接触过程中 , 唐叔虞采用了赐财、赐女的做法 ,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和亲”记录 。
在古代民族政策中,和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为何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是这个制度的成熟定型却是在汉朝时期 。汉高祖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 , 便开始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动了攻伐 , 通过楼烦等地的战役 , 占据了“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的大半地区 , 但他仍然还不满足 , 一心一意想要将匈奴逐出平城(今大同)之外的草原上 , 于是不小心中了匈奴人的诱敌之计 , 被围困在白登山 , 最后采用了陈平之计才算脱身 , 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 。此战过后汉朝实力大损 , 刘邦为了休养生息 , 就采用了建信侯刘敬的建议 , 将一名宗室女封为公主 , 嫁给单于冒顿 , 两国边境才算渐渐恢复安宁 。
在古代民族政策中,和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为何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之后 , 文景二帝与匈奴人也依然打了和 , 和了打 , 中间也采用了这种“和亲”政策 , 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汉朝名气最大一次“和亲”则是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 , 虽然这次和亲普遍认为是“汉强匈奴弱” , 但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被认为是汉朝覆灭匈奴的开始 , 原因则是从“昭君出塞”开始 , 中原王朝将汉文化源源不断输入少数民族 , 接受者慢慢被同化 , 匈奴人开始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各方面被汉文化渗透 , 匈奴人从内部开始分裂 , 逐渐难与中原王朝对抗 , 后来更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
在古代民族政策中,和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为何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个过程虽然慢 , 但效果比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征伐效果还要好上许多 , 故而在唐朝为了彻底解决吐蕃 , 李世民高瞻远瞩 , 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 其后中宗李显又将“金城公主”和亲于吐蕃 , 这才换来一时的和平 。虽然在唐朝中前期“和亲”政策没有看到融合吐蕃人的效果 , 但在后期吐蕃人被汉文化同化的效果非常明显 , 至大中二年 , 唐人张议潮起兵取吐蕃十州之地 , 吐蕃人归附甚众 。以后便是吐蕃内部之争 , 在消耗中逐渐衰落 。
可以说 , “和亲”政策作为国与国之间政治调整关系的附加项 , 其最终目的就是影响、分化、融合 , 作为战争的辅助 , 是长期存在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