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放鸡

秋水

散文:放鸡文章插图

散文:放鸡文章插图

散文:放鸡文章插图
家居美丽的富春江畔 。 小村背靠连绵起伏的青山 , 门对蜿蜒流淌的春江 , 门前有沃野良田成片 , 背后也有层层梯田如画 。 从前 , 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 , 因为粮食紧缺而派生出一个田间放鸡的活计 。 我外婆也称之为“牧鸡” 。 大概是借鉴牧牛放羊的说法 , 就是让鸡们如牛羊一般在收割后的田间自由自在地觅食 。
农村孩子对放牛、牧羊都很熟知 。 相比放牛牧羊 , 放鸡要累得多 , 而比放鸭还要枯燥乏味一点 。 主要是鸡们缺乏鸭子的组织纪律性 , 它们又不能如鸭子一样 , 排成整齐的方队长途驱赶 。 鸡生性胆小敏感 , 如群鸡无首 , 容易乱跑乱闯 , 很难掌控 。 放牛牧羊就有趣多了 , 路上能骑牛奔跑 , 到达放牧处 , 就可以随意地躺在树荫下 , 惬意地闲看蓝天白云 , 听鸟语虫鸣 , 闻花香果味 。 但放鸡却另外一番景象了 。
鸡的智商不高 , 听不太懂主人的命令 。 家里一大群鸡 , 大小有几十只 。 除了一两只大公鸡外 , 大部分是会生蛋的母鸡 。 春天自家孵出的十几只小鸡 , 都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 , 翅膀上细茸茸的乳毛杂有硬剌剌的鲜羽毛 。 要有组织地请鸡们去大自然放养 , 先要将这些鸡驱赶进两只鸡笼 , 然后挑着它们去田间 。
鸡笼是竹子编的 , 多孔网格式 , 形状类似于缩小的蒙古包 , 高约80公分 , 圆柱形的直径约60公分 , 开一个容鸡进出的门 。 顶部逐步缩小成包子状 , 再在顶端系上绳索用于穿过弯头扁担 , 可以挑着鸡笼去田间放鸡 。
在生产队时期种双季稻 , 每年早晚两季稻谷收割后是放鸡的大忙时间 。 大人们忙着田间收种 , 放鸡的重任自然就落到我们小孩肩上 。 如果家里鸡多 , 我们力气小 , 挑不动一担鸡去田间 , 需要大人帮忙挑去担回 , 我们则负责田间看管 。 放鸡的关键技术在于 , 两次将鸡们驱赶进鸡笼里 。 在家里赶鸡进笼相对容易 。 只要先将两只鸡笼并排 , 打开笼门 , 再用一把谷子洒在鸡笼门口的地上 , “国国”地引诱一下 , 大小鸡们便争先恐后地聚集过来啄食 , 然后先把领头的母鸡或公鸡赶入笼中 , 其它的鸡就自然跟着进笼子了 。 但要在田间放养后 , 鸡有点野性了 , 驱使鸡们进笼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 常常须费好大的劲 , 有时还搞得鸡飞人跳 。 但只要天色暗淡下来 , 鸡就听话多了 , 老母鸡知道晚归 , “嘎嘎”地引着小鸡 , 主动会往笼子里钻 。
对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孩来说 , 挑一担鸡去田里放养真不容易 。 人矮鸡笼高 , 平地走走还勉强 , 如要爬坡过坑就艰难了 。 有时还要到背后山上的梯田去放 。 在弯弯的山道路上 , 常常是一路小憩过去 。 每次都是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 , 咬紧牙关才能坚持到达田间 。 还有过连人带鸡坠落沟里 , 自己如落汤鸡样的狼狈经历 。
早稻放鸡时间很短 , 收割后的稻田马上放水翻种晚稻 , 如果不抓紧就来不及放鸡 。 田间那些脱落的 , 金灿灿的新鲜谷子就白白浪费了 。 担鸡到田打开笼门 , 鸡就自由舒坦了 。 公鸡兴奋地伸展脖子错时打鸣 , 音调格外高吭 。 母鸡则昂首挺胸亮翅拍打 , 相互追逐 。 坠落田间一地鸡毛 。 鸡们仿佛集体会餐 , 拚命啄食 , 不到半小时就将食嗉撑得像个皮球 。 它们心满意足、很绅士地迈着八字步闲逛 。 最后还肥料不流外人田 , 报之以丰盈的鸡粪一堆 。
晚稻收割后是放鸡的黄金时节 。 秋收后的田野裸露的气质 , 就像刚分娩过后的产妇 , 慵懒娇贵 。 残留在田里的稻桩如春笋拱土 。 秋风波浪似地一阵阵地吹拂 , 风中充满了果实的香甜味 。 田野连片 , 视野开阔 。 鸡们随意地从这丘田觅到那丘田 , 无拘无束 。 鸡除了啄食谷子还大开荤腥 , 青虫蚯蚓满口吞 。 公鸡吃饱喝足 , 高兴起了就追逐母鸡嬉闹 。 我们则在田间捉蟋蟀 , 采野花 。 等鸡们吃足闹够了 , 望着山下村庄轻漾起白色的炊烟 , 我们就赶鸡进笼 , 挑着鸡笼披着夕阳归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