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燕云台》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宋朝无力收复,是历史的必然?( 二 )


如果双方力量对比差距不大 , 幽州军队已经把契丹从整个地域驱逐出去 , 能够付出不大的代价就占据渝关险要 , 以此让契丹举国之兵无功而回 , 那赵氏父子就算自己看不清局面 , 总不能他身边将领们都看不清局面吧?五代可是藩镇将士逐帅的时代啊 。
因此 , 契丹人并非当真从石敬瑭手中 , 白得了一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盘 , 而后趁机做大 。而是在长城南北政权激烈的对抗和斗争中 , 契丹通过强大的武力威慑下 , 成功占据了燕云十六州 。
而且 ,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契丹体制的稳固 , 非但没有如传统游牧民族那样内乱瓦解 , 而是中原王朝内战 , 契丹大举进攻 ,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 在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前和之后很长时间 , 契丹国势不断上升 , 皇权更加巩固 。而且一直到北宋末年为止 , 辽国国内并无大规模、长期化的内战和内乱 。
而契丹当然不会以拿下燕云十六州作为满足 , 只是石敬瑭还有力量 , 中原藩镇还有力量 , 因此契丹满足于册封后晋当儿皇帝 。
但是哪怕在石敬瑭时期 , 后晋对契丹也并不是那么驯服的 。而到石重贵上台 , 南北全面战争 , 传统史书归咎为石重贵不自量力 , 但是契丹也想南下中原 , 也是重要原因 。从开战到石晋灭亡 , 到契丹立足不住 , 在后汉刘知远为首的中原藩镇反击下 , 撤退回家 。
五代十国|《燕云台》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宋朝无力收复,是历史的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整个战争过程证明 , 中原藩镇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 , 如果不是石晋自己内乱 , 契丹是无力南下的 , 历史哪怕后晋内乱之下 ,契丹进了中原 , 都站不住脚 。还有就是五代的藩镇体制 , 固然没有文官牵制碍事 , 但是这种体制无可避免的不断内乱 。
那么可以下结论了 。首先 , 并不是石敬瑭对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 , 而是随着长城外地域的崛起 , 作为这块地域势力代表的契丹人 , 必然南下 , 燕云十六州被占领 , 是一种必然 , 而不是出卖的结果 。
之后后周周世宗北伐也证明了南北均势大致形成 , 契丹能够拿下并守住燕云十六州 , 但是无力继续南下夺取整个中原 , 而中原王朝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 , 但是无力把契丹从边境地域整个驱逐出去 。
周世宗郭荣固然是英年早逝 , 但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可是随行的 , 如果后周将领判断当时军事形势 , 都认为契丹可伐 , 功败垂成 , 那没什么能阻止宋太祖上台后 , 把同样事情再做一遍 , 把契丹人赶出幽州地区、事实上如果契丹真的很弱可以进攻 , 那从后唐一直到后晋到后周到宋太祖时期 , 中原政权早应该进攻契丹多少次了 。他们不这么做 , 显然是认为 , 当时无力做到 。
五代十国|《燕云台》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宋朝无力收复,是历史的必然?】宋太祖认为必须统一四方 , 先消灭弱小敌人 , 积累财富和军力 , 才能和契丹一战 。北宋大致统一了南方 , 消灭了北汉 , 疆域人口财富空前增长 , 兵力大大增强 。于是到宋太宗时期双方再次激烈较量 , 这种较量到宋真宗时期才以盟约形式结束 。
五代十国|《燕云台》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宋朝无力收复,是历史的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事上当然不如宋太祖 , 但是他带的基本还是宋太祖手下那批宿将和百战精兵 。如果说一次失败是偶然 , 两次三次多次较量的结果 , 再次证明了南北均势 , 契丹能够拿下并守住燕云十六州 , 但是无力继续南下夺取整个中原 , 而中原王朝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 , 但是无力把契丹从边境地域整个驱逐出去 。契丹稳固占据燕云十六州就是长期斗争反复较量形成的这个均势的必然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