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积极看待“孤独经济”引导青年即使“空巢”也勿“空心”( 三 )


豆小红:独居生活是一个中性概念 , 不等同于封闭、保守、病态生活 。 “空巢青年”既能保持自主的生活空间 , 又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和方式去选择更高质量的社会交往 , 有助于增强掌控生活的能力 。 这也为青年们提供了试错空间和纠错机会 , 帮助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与此同时 , 也要警惕功利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借此抬头 , 加剧社会浮躁心态、急功近利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空虚 。
空巢≠空心 , 社会力量带来温暖体验
光明智库:长期独居难免使人产生社会疏离感 。 中国有着“享天伦共团圆”的家文化 , 没有人应当成为“城市里的孤岛” 。 社会力量应给予独居青年哪些支持?“孤独经济”该如何呼应?
廉思:引导独居青年养成正确的社会心态 , 帮助他们化解孤独 , 需要提供社会支持网络和相应服务 。 这种支持既包括情感支持 , 也包括物质支持 。 应当为他们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条件 , 增强青年对实体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并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矫治 , 引导青年走进更健康温暖的成长空间 。
刘能:很多独居青年精神丰裕 , 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 有效的市场化供给、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 而一部分青年有社会疏离倾向 , 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诸多挫败 , 无从寻求社会尊严和生活意义 。 对他们应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 特别是就业援助 , 如就业辅导、技能培训、组织参加符合其兴趣和独特能力的志愿活动等 。
豆小红:政府、社会和家庭需要协调一致 , 形成合力 。 例如 , 建立完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优化居所公共空间 , 拉近社区交往心理距离 , 提升青年的现实交流交往水平;高度关注独居青年生存与发展状况 , 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 , 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青年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发挥传统家庭正向功能 , 帮助子女树立健康婚恋观 , 增强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 。
同时 , 政府、社会、商家应倡导合理、适度、健康、绿色消费方式 , 被孤独情绪“喂养”的孤独消费应积极健康地呼应独居青年的合理需求 , 不应过分渲染、强调孤独 , 而应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温暖的消费体验 , 使其“空巢”而不“空心” 。
【青年|积极看待“孤独经济”引导青年即使“空巢”也勿“空心”】(项目团队:本报采访人员 王美莹、杨飒、张雪瑜、王斯敏 光明网采访人员 李方舟、李宜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