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慢慢长大

北京的徐先生在女儿出生之后 , 就决定不让孩子上“启蒙班”或“学前班”这些玩意儿 , 也从来不给女儿灌输“只准第一”、只准“凤凰高枝”这样的观念 。
快乐、轻松 , 是他给女儿设计好的童年生活 , 但没想到 , 现实还是给他洗脑了 。
在亲朋聚会或者应酬客户时 , 有孩子的人总会不得不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 在听到徐先生不给女儿报班之后 , 大家都觉得他是外星人 。
“怎么可以这样?你这样毁了孩子……”“起跑线上不能输的……”“孩子要快乐 , 但现在如果不给他们一些负担 , 他们长大了就要受苦……”“你是不是没找到好老师?我给你介绍几个……”
结果 , 在大家的狂轰滥炸、互相攀比的风气下 , 徐先生越想越焦虑 , 最后还是给快要上小学的女儿报了拼音和数学班 , 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上课 。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慢慢长大文章插图
曾看到电视上有小孩子这样呼吁:“大人都说不想让我们输在起跑线上 , 但是补习班反而会让我们还没跑就累倒了 。 ”怎么可能不累呢?
这场现代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 让孩子还没学会走 , 就要开始跑 。 跑得了也要跑 , 跑不了 , 咬牙也得向前跨 。
父母气急败坏地鞭挞孩子要成功、成名、成才 , 而在此之前 , 所有的奋斗和追赶都透着一股辛酸 , 如果不能达到目的 , 这样的辛酸都被转化为命运的悲凉 。 而这样的价值观 , 很多都是从小由父母、学校和社会灌输给我们的 。
作为学者的易中天先生很成功 , 而作为父亲的他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更加成功 。 但他的教育观念跟大多数人的观念有点反过来: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心急火燎地催逼孩子成长 , 他对女儿的教育 , 就是不教育 。
女儿易海贝开始认字的时候 , 易中天就给女儿写信 , 开始是很简单的几个字:贝贝 , 爸爸想你 。 结果女儿对信件珍而重之 , 看了又看 , 念了又念 , 易中天后来写的信越来越长 , 女儿认的字自然越来越多 。 在这个过程中 , 她也自然地养成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慢慢长大文章插图
别人家的孩子 , 是家长抽一鞭才走一步 , 巴不得天天玩耍休息;而易中天的女儿 , 是家长多次劝她休息 , 别太用功累坏了 。 这其中的差别 , 就在于孩子有没有兴趣 。
女儿长大了 , 恋爱时易中天送了两个字“恭喜” , 失恋了易中天还是两个字“恭喜” , 即使到了适婚年龄也没催过婚 。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慢慢长大】现今许多家长的观念就是:学习不能落后 , 结婚也不能落后 , 连生孩子都不能落后!结果 , 相亲催婚、催产催育 , 一样不少 , 有时还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不紧不慢地成长着的易海贝 , 人生履历却堪称让人歆羡:从小到大成绩优异 , 在同济大学五年年年一等奖学金 , 后来落户上海 , 婚姻美满 , 事业成功 。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慢慢长大文章插图
如果家长能够像易中天先生那样 , 激发出孩子心里对于美好的渴望、对于孩子学习的兴趣 , 忍耐 , 等待 , 不慌不忙 , 享受过程 , 静候生命中最美的滋味自然流出 。
而不是赶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渴望孩子成功要来得快 , 而且越快越好 。 也不至于让很多孩子 , 都被谋杀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力 , 变成了只认“成王败寇”的冷漠的肉体 。
其实 ,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成长的轨迹和速度 , 有的快一点 , 有的慢一点 , 这是很正常的 , 而那些让我们焦虑的成长得慢的孩子 , 很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过渡到下一个认知阶段造成的 , 我们无需焦虑 , 只需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就好了 。 慢慢养的孩子 , 也能成长的很优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