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条件不够怎样出国( 四 )
五、个人经历的叙述方法:
汉语的习惯是大量的记叙引出最后的总结,或者干脆没有总结,让观者自己判断。而西方的行文思维更多的倾向于开门见山,先总括后分别叙述。
以下两种写法是较符合西方思维的:
1)注重过程与提高的:先写做了什么,少量的过程,重点写收获,体现学术上和个人品质和能力上的成长,一段经历一段收获和成长,叙述过程中紧扣主题。2)注重品质与优势的:先总结性地写自己的优点(如quicklearner、helpful),再写能体现这个优点的事例。科研上的例子可以详细一点,重点写出自己怎么完成的,用什么学术方法,体现出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对于志愿活动、品格品质、课程学习方面的事例,不要将大量的篇幅用在过程的叙述上,简略写过程,重点写收获和体现出的品质。
品质和收获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对申请学科的热爱:信念支持自己直面困难走向成功;2)学术和能力:准确地写做了什么科研、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做了什么工作、体现出专业性和能力;3)个人品质:面对困难时候的精神品质、对新事物的适应学习能力等。七、结尾表达自己意愿: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经历和优点,无非就是推销自己,让自己被录取/获奖学金的几率更高。Solet’sbefrankandaboveboard.
1)简单夸一下对方学校本专业多么的好,有完善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流的教师阵容。自己想在这个专业有所成就,能被贵校本专业录取当然是美梦成真等等2)简答说一下自己多么的适合这个学校这个项目,可以为这个项目带来什么:diversity、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等等。3)简单说一下毕业之后的计划,与前文自己的理想和热爱照应,目标明确。八、语言平实、准确、简练:
很多人在写文书的时候还会保持中考高考甚至是雅思时候养成的习惯——大量地运用复杂长难句,单词挑最长最难的用,找出一个简单句算我输。这种行文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而不是真正的交流,甚至让人看了有些厌烦。篇幅不要过长,按照对方学校的要求来,不要超字;而这么宝贵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当然也要把握住尽量不要少太多字。PS中,语言要凝练准确,同一个意思,尽量能用最简练的句式来表达,因为你要用更多的篇幅来让观者看到你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水平,向观者展现一个更立体的你。而将篇幅用在遣词造句上,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4.5科研、竞赛: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不影响gpa和健康生活的前提下,尽早进入实验室,做一些科研和竞赛对一个人的能力提高是巨大的:在硬件上,体现为paper、奖项和ps或陶瓷信中项目经历的侃侃而谈;在软件上,体现为对这个专业的真正了解,研究生专业选择的正确性,以及未来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4.6课程描述:
有的大学是要求课程描述的,国内很多本科大学是不提供课程描述的,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撰写然后到教务处盖章。看似很麻烦,实际也很麻烦,课程量多、每个课程需要提到该课程教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些可以按照课程教材的目录来撰写。但是,这些麻烦、琐碎的事情其实正是给硬实力不那么出色的的申请者更多的机会。你可以适当夸大、增多某门关键专业课所学的内容。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更是更好的机会,可以让你把很多有一个模棱两可的课程名字的课程,描述得更接近于你要申请的专业的prerequisite。事实上,国内外的专业设置可能很难完全吻合,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小转专业,专业吻合度对于申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课程描述在审核是否满足prerequisite时扮演重要角色。撰写课程描述的时候有个小技巧,你可以去你要申请的大学的官网,查看你要申请的专业的prerequisite,按照他们需要的课程来撰写自己的课程描述以尽量贴近要求。这就意味着在申请不同的大学时,要根据此大学的prerequisite对课程描述进行微调。对于某些不需要课程描述的大学是不是课程描述就没用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作为附件提交上去,当然他们可能不会看,但是当因为专业不匹配被拒绝时,我们可以利用课程描述argue,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申请经验,argue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5.时间安排
以2014年入学的本科生,2018年欧洲海申为例,那么你2017年8月前应该准备好GRE/雅思/托福备考(做好多次刷分的准备,越早考第一次越好);10月中旬前确定学校、准备好各种申请文件和文书。11月开始各个大学就陆陆续续地开放申请入口了,尽早申请,有两轮申请的学校尽量在一轮完成申请,你的录取成功率、奖学金获得率会更高,也会错过更少的信息和项目。2018年的3、4月份你就会收到结果了,然后选择学校,再之后的办签证、租房、订机票就很简单了,跟随你未来母校的指引就好了。
当然这是最保险的,较正常、充裕的时间安排。如果你还有科研任务、正在努力发paper等,那就要合理利用时间了,可以把时间表中的一些事情提前做完,只要在申请之前完成paper的发表都是来得及的。
计划往往是很完美的,但是很有可能中间有其他的事情耽误了进度,很多申请者不得不多线作战。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申请的过程是全方位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我相信在申请季结束之后你会受益颇丰,会变成一个更细心、对自己认识更深刻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下去、为什么要出国,而不是仅仅“身边的人都读研”或是父母之命。
6.写在最后
留学,是一条孤独的路,也许没有战友和你肩并肩走下去,但是所幸你有走过的人的脚印陪伴。决定留学后,便不断刷论坛、刷让这条路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眼前,跟着这些脚印我走到这里,现在我把我的一点经验写在这里,希望能帮助到未来探路的人。
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指正补充。本文会一直不定期更新下去,未来还会有签证办理、租房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更新。
最后谢谢大家能看到这里,愿你有一个似锦的前程。有什么不懂得问题或者遇到什么抉择上的困难等也可以与我交流,微信:xtc12321
http://u.wechat.com/EG4qGXy5nIfagJRyX2j4eVk(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想这个问题,题主需要先问问目前的情况下留学是否值得?我曾经在欧洲留学一年,花的父母的钱,虽然留学的钱对他们来说基本没什么压力,但是也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所以我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付出和支持,在我们家庭的能力范围内,实现了我想体验留学生活和西方文化的欲望。但我身边还有一些真实的案例,却并不完全是这样。一位女性朋友,为了去欧洲读一年书(学的是很难转变成赚钱力的文学社会类),花掉了二三线城市工薪阶层父母亲几乎一辈子的积蓄。看着她在朋友圈晒吃晒喝晒学校晒各种欧洲风情,我完全无法感受到任何浪漫或者情调。我只能想到两位辛苦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从60年代一路折腾到今天也不过攒下二三十万的存款,就这样给女儿在一年内就花光了。这样的留学能带来什么实际作用?现在留学生泛滥的情况下,一个欧洲小国的不知名学校文社系毕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更别提想靠这种背景获得高薪。用来养老的钱花在了这样一种装饰花瓶一般的事情上,在我看来是大大的不值。未来老人生病了怎么办?指望医保吗?父母生养已是大恩,怎么忍心去动用他们一辈子的积蓄来来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所以家庭条件确实有困难,我建议先想清楚这几个问题:1.留学将要用到的钱,是否已经超过了家庭流动资产的50%?2.要去的学校和专业,是否这个专业领域内排名靠前,使得你的留学生活真实的能学到知识?3.要去的国家,物价水平和社交花费是否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4.你是否有信心,在父母失去了积蓄后,有能力(暂且相信大家也都有孝心)来保证他们有质量较高的养老生活?以上任何一个问题,你的回答是消极的,我都建议你暂且不要考虑什么“梦想”“视野”“情调”“格局”这种词汇。你现在该做的,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自己去给自己挣到那笔门票。但等到你真正挣到三十万,拿这些钱去留学的时候,你也许会不舍得。因为你终于会明白父母拿出的这些钱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是国内本科毕业拿了美帝全奖的奖学金出国留学的。我老公是国内本科毕业后就直接拿到海外(非美帝)某公司的OFFER工作了几年,攒够了美帝某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学费然后来美帝留学的。他在美帝读了半年后获得某教授青睐,那个教授给了他RA,免了学费并且给他提供生活费,所以他实际只出了一个学期的学费。我们俩都没有花父母一分钱出来的,甚至连我当年申请学校的申请费也是我本科在微软实习攒的。挺赞同楼上几个人的回答,能在国外拿高薪的人,在国内一样能拿高薪。而且,其实现在我在硅谷,我们这儿很多公司,招人都是面向全球招的,不是只招在美国念书的人。我的实习生从欧洲来的从国内来的挺多的。每年都有上百国内本科或者研究生、博士毕业后直接来我们公司工作,年薪10万美元起(当然这两年工作签证抽签是个问题)。所以,我想说的是,好好提高你的专业素质,英语不要太差。这样,本科毕业的时候,无论是申请出国拿奖学金,还是直接申请去海外工作,都是可行的。
■十年前,我找蛇头偷渡去英国淘金。
当时出国有移民、假结婚、留学、商务考察、偷渡等多种方式,但对我而言,移民需要花费五六十万人民币,实在吃不消;假结婚花费的时间很长,需要让英国人到中国,还得拍婚纱照,带她们去旅游,万一被拒签,这些努力和所花费的钱全都白费;至于劳务、留学,虽然会便宜一点,但批率(签字的概率)不高,还要跑很多手续,唯独偷渡最快又方便,顺利的话一个多月就能到英国了。
一路上,在经历了一桩桩非人待遇后,我差点丢了性命。
一
我是福建福清人。
我家在离福清不远的一个小镇上,镇上十户人家有七八户是华侨,家家户户以自家有人出国为荣。早先无论谁出国打工还是做生意,一律被称为「番客」。
2000年春节,在英国打工的堂哥回国过年,吃饭聊天时我得知,他一个月能赚两千英镑,合人民币一万多元,每周还能休息一天。他说,在国外的日子单纯,每天出门打工、回家睡觉,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花钱,一年赚20万元,最少能剩15万元。
回到家后,我暗自盘算开了:我在自己家楼下的门面开了这间修理铺,从早到晚全年无休——即使是大年三十晚上、初一的早上,要是有人把车推过来你也得开门做生意。可去掉各种开销后,一年365天累死累活也只能剩下一两万,而在国外,来钱快、赚钱多、花钱少,只要在餐馆里刷刷碗、洗洗菜什么的,一个月就能顶上国内一年的钱,要是出国拼个十来年,赚个一两百万再回来,那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第二天,我跟父母说了我的打算,母亲没有反对,父亲倒是说:
「别去了,自己做老板怎么都比给人打工强,再说了,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我据理力争:「在国内,一个月平均下来,顶天只能赚个万儿八千,还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在国外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能多挣不少。」
在我的坚持下,父亲最后也同意了。
我们去几个亲戚家里打听之后,都觉得去英国更适合:第一,英国对偷渡过去的黑工不是很严厉,即使被查到了,大多也是罚一笔款就拉倒,很少有遣送回国的,而别的国家往往不是坐牢就是遣送回国;第二,英国的工资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高,当时英镑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是1:11-12之间,一个月赚2万是很轻松的;第三,自家有很多亲戚在英国那边,最起码到了那里有亲戚里外互相照应;第四,相比其他国家,在英国拿到国籍会容易些。
当时出国有移民、假结婚、留学、商务考察、偷渡等多种方式,但对我而言,移民需要花费五六十万人民币,实在吃不消;假结婚花费的时间很长,需要让英国人到中国,还得拍婚纱照,带她们去旅游,万一被拒签,这些努力和所花费的钱全都白费;至于劳务、留学,虽然会便宜一点,但批率(签字的概率)不高,还要跑很多手续,唯独偷渡最快又方便,顺利的话一个多月就能到英国了。
说到偷渡出国,不能不提起「蛇头」。
改革开放后,掀起一轮「出国热」,由此「蛇头」这个行业也越来越兴盛。
福清很早就开始推崇「出国赚钱回家花」。用我们当地的土话形容,是「蛇头比锄头多」。因为「蛇头」有钱又有人要仰仗他们,所以做「蛇头」的人,在福清也得到不少人的尊重。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蛇头」开始形成一个专门的产业链,参与的不止一个,最上家跟国外的「蛇头」联系,中间的则搞定护照、送机等一系列事情,最下面的就是负责寻找想出国的人,一般我们称最后的这个为「做人头」。
当时偷渡去英国的市面价是23万,实际上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到「做人头」的人手里,只有5千到2万,真正赚钱的还是最顶端的上家。「做人头」的这个人,不仅要负责与上家沟通,与出国者联系,还要承担收钱、传话等各种责任,万一出事,他首当其冲被查,而赚最多钱的上家,反而杳无踪影。
我们跟「做人头」的何婶说好:全程都是乘机,包到英国的费用共23万人民币。于是我们先付给他2万元定金,剩下的21万元,和她联名存在银行里,一旦我到达英国,母亲就跟她到银行去把钱转给她。
推荐阅读
- 为啥家庭清洁对我们的房子很重要
- 花25年生长在一个家庭,再花25年经营一个家庭,值吗
- 有没有在北京职业的律师,具体地说一说在北京开一家律师事务所需要啥条件,我指的是北京司法局的要求
- 可以实现家庭无线电力传输吗
- 家庭保险是否包括因雨水渗漏而导致的窗户腐烂
- 北京的你在做啥
- 关于北京家庭摇号的问题,父母投靠是否可行
- 家庭条件一般,工作三年靠自己买车买房是啥体验
- 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
- 北京公房腾退问题,家庭内部分配不均,如果去法院会是咋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