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评价「回家吃饭」这个 App 和平台( 二 )
















当然我家厨房一开始定位是做真正的亲民私房菜的,“快餐类”的单,有我就做,没有也罢之。最后,我觉得“换位思考”很重要,你吃饭的时候多去想想,不要光吐槽,做饭的人也多去想想客人的心情,多去包容评论,多去理解客户的心。其实无论哪个行业,换位思考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正如上面评论的乎友,有些是凑热闹的,有些事纯吐槽,有些是真的想平台做得更好。无论是谁,你们都没有对错之分,喜欢这个平台,继续支持就是了,不喜欢卸载了就是。
■拜托你们不要再这样做免费的广告了,自问自答有意思吗?
■抛开食品卫生,经营许可等「硬伤」不说,我看衰这种「共享经济」理念在外卖餐饮行业的运用。回家吃饭本质上就是一个外卖平台,1产品非标:线下餐馆做的外卖,从制作,品牌,定价上,消费者感知到的是一个相对标准,可预期的东西,而同住小区的王阿姨做得饭菜能保证每天都是稳定品质吗?2供给有限:回家吃饭的思路是用海量供给满足海量需求。看看之前淘宝和外卖平台的供给端的演变,都是从海量供给慢慢过渡到集中供给。假设王阿姨做菜真的很好吃很好吃,她撑死一顿能做几份?她最终自己来开店?我看多数阿姨也就闲时多做份饭菜,以此为生的事应该不会考虑。3规模化:B端供给的零散分布就决定了平台无法在一片区域内快速组织供给,没有供给就无法快速规模化,无法快速规模化就无法快速增长。订过几次「回家吃饭」,尝鲜还行,时不时叫外卖,我还是宁愿用美团外卖。
■就是把一批沒有營業執照個體戶聚到一起做o2o,衛生條件這可說不好,做服務行業,服務意識不到位,用過一次之後就卸載了,公用送餐員,派送慢,聯繫不到派送人,地址寫錯一點就會收不到餐,因為他們不會很少打電話通知,除非你在公司訂餐,反饋慢,400電話無人接聽,app居然不能寫評價。。。。總體說市場小眾,如果服務做不好,那就真做不大!
■今天下午在百度首页看了一篇反映O2O送餐,线下厨房多么脏乱差的新闻稿子。稿子中提到了“回家吃饭”的名字,很是好奇。于是搜“回家吃饭”,想看看有没讨论,就搜到了这个问答。缺乏监管的线下厨房有多大风险可想而知,所以我只敢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关注。但是看到这个问答下面“婆婆的厨房”的那个回复,又被吸引了(不买锤子不加会员不消费任何有机农家产品的我基本不是一个情怀党。……或者说我的“情怀”和城市小中产不在一个点上吧)可以理解退休的阿姨叔叔参与这个项目的快乐。我后来在朋友圈里也写,练香功喝红茶菌看春晚头上长草,人民群众不就是图个乐子。虽然在这个互联网+小企业的寒冬里,它的生命并不乐观,卫生也没保障,出品也没保障,但是我也是凑热闹去点的,如果不好,就含泪饿一晚肚子(才不会自己点的就要吃完呢);如果好,就当做旅途上遇到了一个投契的旅伴吧,虽然下车后各奔东西,能够相聚的时间我们就尽情快乐。于是在看完新闻上完后二十分钟我就下单了,中途还中止了点餐好几次(实在害怕点的东西不好吃影响心情啊),但还是想凑热闹,点了。点的是饺子,是一个只接过一单的北京大叔做的,非常好吃。我是一个对饺子极端挑剔的人。价格不贵也不便宜,比到家、饿了么品牌馆的价格要便宜:连送餐费24块钱,一共20个,用料足,每只三鲜饺子都有鲜虾仁,虾不大,但是非常干净,没有黑线,而且很鲜;馅够瘦,绝对没有可疑的结缔组织筋头巴脑。但还不是蚁族普通上班族消费得起的。(我有一段时间经常叫东方饺子王的饺子,忘记了是到家还是饿了么送的,28块钱一份的黄瓜鲜虾鸡蛋饺,12个,虽然虾仁大,但是味道绝对没有我今天吃的好,而且送到是冷的。所以有的答复里面说,大爷大妈不能比连锁餐馆的10年主厨做得好,我不赞同,至少在有些菜品里不是这样。)我租的房子在一个很小的家属院里,麦当劳肯德基送餐都经常不认路,但是大叔一个电话没打过,下单后40分钟送到了,我只用下单,完全不用电话指路、气急败坏、等得心焦。因为他住得离我近。所以于我,“回家吃饭”是到家、饿了么的有力竞争者。虽然我也是普通上班族,但是真的不想做饭的夜晚,我以后会叫“回家吃饭”。有了饿了么,我就抛弃到家了,因为比起前者,到家送餐越来越慢,都是一个小时起;现在有了回家吃饭,我恐怕要抛弃饿了么,同等价格,回家吃饭目前的出品比饿了么上的品牌馆要好,还没有30块起送限制。PS:米饭真的很糟糕吗?米饭是回家统一送的,还是各厨房自己煮的?虽然米饭不好吃这个问题我自己能解决,事实上很久以前,我已经是自己煮米饭,炒菜叫外卖了,不过这对于部分消费者还是个缺点(不过基本上北京的中低档饭店,米饭都不咋地,除了韩国馆子比较注意)恐怕到家、饿了么要下手了……或者正如某位答主说的,出两次事抓几个人,这个平台就会被放弃。让我们在相聚的时间尽情欢乐吧。————————————————————————————————————在写下这个答复之后的两个月,我又叫过两次回家吃饭,叫得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家里有娘做饭,一方面是因为回家吃饭上感兴趣的菜往往超过送餐范围(这里不得不说回家吃饭的另一个硬伤,堪堪要把本身的制胜绝招扼杀至死:越来越多恐怕目的不甚单纯的私家菜主上来经营了,菜品同质化严重,味道也比小饭馆高不了多少,所以我附近可送餐的私家菜我感兴趣的不多。)大叔的饺子仍然一百个赞!茴香鸡蛋饺,茴香翠绿翠绿的,讲究!绿色和紫色的饺子皮,别致!大叔已经接了三百多单啦!地道的北京风格饺子还是很有受众的嘛(跟多汤多汁的东北饺子相比,我更喜欢肉团子馅的北京饺子)大妈的辣子鸡丁-_-大妈住得离我挺近,却完全不知道我住的位置,甚至不了解我们居住的共同区域的基本地理概况(虽然已经接了六百多单),导致我多次调整着指路失败,最后大冷天我拄着拐杖走出去接应了大妈。我十点钟下的单,下单之后大妈就打电话给我,说刚接了两个大单(肘子和猪蹄),我的饭肯定要晚点送,问我能不能等(我原定是十一点半送餐),我说那等等吧。结果是十二点十五左右送到的,饿昏了。大妈骑着一辆电动车,车上放着保温箱,里面装了不少餐。味道嘛,刚吃觉得不甚出彩,鸡丁比较碎量不大(当然饭馆分分钟端上来大块大块带着腥味的炒鸡丁也是常事,还不如碎碎的小鸡丁干净入味),后来吃到浸泡在汤汁里部分的味道还不错。不过一份辣子鸡丁,27元,价格不具备竞争力,鸡肉便宜啊!从我以上的描述,应该已经可以看出回家吃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虑到大妈叫我宝贝,我不忍心抓着大妈的案例仔细分析,不过,这次用餐的确打击了我定回家吃饭的热情。■---------------------------------------------------------------------------------2015年9月29日评: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是个软广了,真是浪费我时间,可惜已经那么认真写了答案,不想删了。。。---------------------------------------------------------------------------------这不就是Feastly和EatWith的本土化应用吗?终于有时间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了,我可能答得有点广,没有耐心的可以直接看中心思想:(1)基于共享经济的应用的共同前提是用户有充分的安全感,如果法律无法提供,平台一定要开发出一套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在此基础上,再提产品创新。(2)共享经济本土化应用极易变味儿,如果提供美食分享的“回家吃饭”还找不到一条出路以保证“安全感”,怕是会沦为普通的订餐应用。以下展开。---------------------------------------------------------------------------------写在前面:首先表明一个立场,以免有人看到后面发现和我三观不和,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我个人对互联网公司中的“模仿”行为持着非常开放的态度,我知道这样对一些小型创业公司非常不公平,但是市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但“模仿”不代表“复制”,我划分这两个概念的界限是法律,在没有触犯法律的情况下,相同类型的应用如果没有打入本土市场,为何我们不能先开创市场?另外,创新永远是进步的动力。下面继续。下载了这个app,我心想这个app绝对不会甘心只做一个“为疑似黑餐馆”提供便利之处的平台,他们的野心大着呢。


你看这宣传标语,啧啧,什么“有你相伴,美味不晚”,“家与美食,怎可辜负”,敢情是一定要和家捆绑是吧?没错,共享经济,airbnb,uber,eatwith,做的就是长尾生意,立足于私人空间,伴随着共享经济而来的,就是潜在的“黑色服务”,情怀和污垢并存。我可能扯得有点远,共享经济嘛,有airbnb,有uber,都很成功哈?在北美很成功!年初傻呵呵跟两个师弟去德州开了个会体验了airbnb后,我心想,“太腻害了,这想法也太ging了吧!”先来看看我们在airbnb上订的house...


像素不行么?非常美式的一个房子,有独立院子,内部的摆设还很有德州风格,客厅里一张大大的人造虎皮,还有鹿角啊什么的。其实这应该是主人的闲置房子,直接放到airbnb供背包客小小安顿。主人很屌,直接把钥匙放邮箱里让我们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自己拿,我呢也带去了中国的笔墨纸砚放在桌上就给主人当做礼物了。有天早上醒来(其实是时差没调好),特别安静,只听到窗外的鸟叫,那一刻我觉得诗意极了。躺在软软的床上,眼光透过窗斜着照在床头,我就想啊,airbnb怎么做到的呢?我怎么会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床上呢?“陌生人”怎么能把自家钥匙放邮箱里呢。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是“安全感”三个字在起作用,而能提供安全感的实体,按优先级我们排出了这么个顺序:法律\u0026gt;平台建立的信用机制+惩罚机制\u0026gt;保险\u0026gt;人和人最基本的信任。没错,人和人最基本的信用就是排最低的,这个社会早就把道德一面压倒最低层次。这里只讨论前面两个。现在问题来了,airbnb合法吗?合法,在美国,联邦法和州法有制定相关条例以规范房屋租赁行为,airbnb充其量就是homestay+短租,性质上并无差。虽然我没仔细查看相关规定,但我猜想法律法规中对房东财产安全的细节可能并没有制定得很全面,要不然airbnb也不会出现恶劣房客将房东的屋子洗劫一空的事件。那如果法律给不了安全感呢?那么提供服务的平台就需要建立信任机制或者惩罚机制,打消用户的疑虑。说白了不就是“评分+举报”么?没错,提供服务一方根据过往用户反馈获得信用,自然会吸引更多用户,而中间有不当的商业行为,代价可能直接被网站取消提供服务资格。这种方式的弊端有两个:(1)对接受服务一方的惩罚太弱,想想airbnb的恶劣房客,能怎么样?大不了账号不要了呗。(2)有一种兼职叫“淘宝刷单”。后来Uber进入国内了,引发了一阵热潮。Uber在大举进军更多国家的同时,遭到了很多质疑,因为诸如新加坡这类国家,不允许司机在没有持有运营执照的情况下载客经营,这简直就是黑车的温床。后来共享经济领域又出现了Feastly和EatWith这类以共享美食为卖点的app。以EatWith为例,对客人本身是提供一个能够去主人家里享用“家常”美食的平台,背包客们找到能吃到本地人做的美食,当然乐此不疲,party党们也很开心啊因为能够换一些与众不同的场所嗨,主人有自己拿手好菜的话周末了手痒做个菜还有饭桶消耗还能挣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简直脑洞大开啊!他们网站随便截个图你们感受下。


卧槽,帅哥!!不对,卧槽,好吃的!我立马就找有没有国内的城市,很遗憾,没有,又找了找国内有没有模仿者,也没有。多么有趣的东西啊,没有的话那下次出门我玩什么。进入Eatwith的网站,看到成为厨师的流程说明中,除了用户隐私部分外,涉及到一些法规的仅有下面一段话(网站默认为美国的了,所以这里只讨论US):EatWithisrequiredtocollectunderU.S.InternalRevenueCodeandtheregulationspromulgatedthereunder,IRSFormW-9fromanyHosthostingintheUnitedStates.HosthostingintheUnitedStates,arerequireduponregistrationonEatWithtoprovidetoEatWithsuchproperlyfilledinFormW-9.而这个U.S.InternalRevenueCode和FormW-9都只是跟报税相关的啊。TheEconomist对于这个问题是这么解释的,在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不同,对于eatwith本身来说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但是对于在私人住宅里提供餐饮服务的“厨师”,如果他拥有厨师所需的相关证件,这个行为本身合法,也就是相当于把工作地点从餐厅转移到自家中,以赚取外快,但是如果没有相关证件,法律没有明确对这一行为进行规定。也就是说,对于后者,既不违法,也不非法,因为法律没有说。为了正是这个问题我前天特意发了封邮件,谎称自己要跟朋友去美国和意大利旅游了(这么说是因为eatwith涵盖多个国家,想比对一下法律),问去你们网站上的本地人家里吃饭安不安全啊这种。其实想想也知道这个法律肯定是不存在的,我只是需要他们亲口承认。以下是回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