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足不出户,能用十天左右时间掌握的新技能( 五 )
1假设和背景
不说学习背后的假设,10天也好,30天也罢都是耍流氓。
10天掌握这套收并购案例的假设包括:
具有初级,或者至少上过金融学、会计学一门课程的基础,否则定价部分你无法掌握;大概,记住是大概,会使用excel,否则该使用图表的时候你不会用;有最最基本的资本市场概念:市值、估值、移动平均价格、加权平均价格,否则市场分析你无法掌握;具有不错的总结能力,我想本科高年级以上的朋友们都是过关的。否则你写结论、做评价没办法掌握;这个模板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能解决你的分析对错与否,模板能够让你成为“熟手”,不能让你成为“高手”;成为高手只有多看、多写、多通过结果进行反馈复盘;这个模板能解决的问题:
写作模板的意义在于你可以不用纠结于文章框架构建,把一道论述题变成填空题。拿到任务20分钟把框架列出来,剩下的就是填写细项,你不用担心自己疏漏了什么;形成一套思维模式,有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对新闻有什么报告输出,但是有了这种思维模式在看到新闻的时候,你能够自动提取总结要点,而不是点击收藏然后让它们吃土;Push你自己锻炼分析能力。很多人做材料就是网上信息的大杂烩,这对于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毫无作用。用这套模板,会强制要求你进行思考,提升预测能力。这个模板的立场:
这个模板是为第三方视角准备的,如果你是写给交易参与方的,相信我:
老板想听的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要做怎样的分析。
2模板这个模板不是把每一句话写好了给到大家,而是把每一个提到的关键点说明白了,就完成了写作。
1)第一部分:总结
一页A4左右,通常是你的结论,包括以下要素:
本次交易关键要素;市场和分析人士的态度总结;交易目的以及本次收购对双方的作用;定价分析。这里先不处理,工作顺序这部分是最后要解决的。
2)第二部分:陈述交易事实(客观事实)——让没看过新闻的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非常可观地、全面的介绍本次交易的重要信息,必须包括的有:
a)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分别是谁?
b)本次收购的价格是多少?
c)本次的收购溢价有多大?
如果被收购方是上市企业,相比停牌前、或者前一个交易日总市值溢价有多高;如果是一级市场的公司,本次收购比上一轮估值溢价有多高?d)这次收购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
比如Amazon收购wholefoods就是善意的,从公开的报导可以判断,他们谈判了很长时间。;恶意收购比如宝能系二级市场准备收购万科。实操中恶意和善意很好判断,直接和目标公司进行良好的沟通一般都是善意的,而恶意收购新闻媒体都会披露。
善意收购,我们可以继续后面的分析;
恶意收购,我们还需要就以下要素进行补充:目标公司为了防止被恶意收购,采取了哪些措施?(白衣骑士、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驱鲨剂、绿色邮件,等等等等,听着挺有意思是吧,改天单独说一说)
e)本次收购有没有竞争者。即使是善意的收购,也会有竞争者存在,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公司寻求出售自己,都会和多于一个的买家进行友好沟通。如果有竞争者出现,最终收购的价格有可能高于宣布的价格。比如万豪酒店集团收购喜达屋,因为安邦的介入就让最终收购价格高出了10亿美金。
3)第三部分:外部反应(客观事实)——平均看,分析者们对这个交易什么态度
市场关注的公司,很多人在跟踪,报告的阅读者也都需要对市场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总结。记住本部分仍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归类。几个要点问题报告中需要体现:
媒体或者分析师对本次交易的评价——正面、负面、中性?本次交易是否真的会解决双方诉求——文章有怎样的解释?定价态度——高、低、合适?我个人的建议是,在主流媒体和大型分析机构中至少选择10篇以上有代表性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总结:
赞同本次交易的观点;不看好本次交易的观点;获取的渠道包括但不限——大型财经媒体(新浪财经、凤凰财经,etc)、专业财经媒体和网站(36氪、虎嗅)、各大券商或分析机构研报(wind、bloomberg)
4)市场反应(客观事实)——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出了怎样的态度
如果交易中的一方是上市公司,那么公司的股票一定会对这次交易有所反应,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a)宣布交易之后,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股价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市场参与者怎样的态度。
收购方、被收购股价变化,可以使用宣布收购之后的收盘价/前一日收盘价,也可以使用宣布收购之后2天的收盘价/宣布收购之前2天的收盘价——没有一个定数,选择公式的宗旨就是客观反应市场对交易的反应,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使用宣布收购之后5天交易量加权平均收盘价/宣布收购前5天交易量加权平均收盘价,作为指标;收购方和被收购方总市值的变化。一笔好的交易,收购之后双方总市值、两方市值都应该上升。但是经常有这样的案例,一笔收购之后,市场认为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b)这笔收购的突然性。对于那些市场上长期有预期的收购案,股价很早就会有所体现。如果是突然宣布,那么股票一般会出现跳涨。
5)分析收购目的(个人分析)——双方为什么要达成交易的共识?
从这一个部分开始要开始进入个人分析的部分。收购目的一般要看收购方是哪类——战略收购、财务收购。
战略收购方要对以下元素进行分析:
a)收购方希望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运营协同还是财务协同?
b)运营协同,本次交易会通过怎样的手段提升收入、或者降低从成本?
c)运营协同是产生公司的规模效应(比如同类型的互联网公司,各自有5千万用户,合并之后就会产生协同效应),还是广度效应(比如阿里巴巴收购银泰就是帮阿里拓展线下商业业务线)?
d)给出关于以上协同效应,是否奏效的分析。(看写作者的个人功力了,不熟练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报告进行总结归纳)
财务收购方要对以下元素进行分析:
财务收购方,我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了——中信牵头私有化麦当劳。作为基金来说,显然不是为了一直持有并运营麦当劳,他们希望买入后对业务进行改善,挖掘公司价值,在3~5年后出手获利。
大家看看这本书,收获会更多:
a)收购方号称,通过几个方面挖掘被收购公司的价值?
b)评价这样的计划是否现实?
6)分析被收购公司,在本次交易之前的质量(个人分析)——被收购的公司如何
被收购的公司,有必要对它被收购前的质地进行一个评价。包含以下要素:
a)业务表现,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找出市场上对于目标公司关键数据的解读,大家关心这家公司哪些数据?(GMV?销售额?利润率?或者其他)分析关键数据趋势,这家公司业务如何?(下滑?增长缓慢?落后于竞争对手?)有可能的话,需要引入行业分析,有的时候一家公司表现虽然相对好,奈何整个行业表现低迷。比如钢铁行业整体就是很烂,有一家公司表现在好,也仍然存在业务问题b)管理层如何,包括以下元素:
管理层更换情况,如果频繁更换,问题就比较严重;现有管理层的背景,这个部分怎么说怎么有,看写作者你自己怎么看待;(行业老兵经验丰富、行业新兵是新鲜血液、新产业背景能带来不同的理念);收购方是否准备更换现有管理层,这部分仍然是作者怎么说都有理(不更换,有可能并购以后业务没有显著改善;更换管理层,有可能导致团队变动太大影响业务的风险。)7)收购方本次交易结构的分析——掏钱的人,钱是怎么来的,合理否
这个市场上并不是所有收购行为都是从公司的账上,直接取出现金购买。一般并购方式包括两类:
现金收购;股票收购(换股);对现金的部分要特别分析,通过怎样的债券、贷款实现了这次交易,融资成本是多少?这直接影响到收购完成后,收购方公司运营。
举个例子,一个市场所有参与方都认为战略层面非常值得的收购,结果通过债券融资,成本年化15%,那么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交易层面非常值得的收购。需要包含以下元素:
现金还是股票收购,如果是混合,比例如何?收购方的现金来源是哪些?如果是融资,成本、期限分别是多少?8)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在交易之前的风险与困境——本次合并,你觉得能解决问题么
这一个部分是对未来的预测。包含以下元素:
被收购方有诉求,收购方有诉求,分别是什么?写作者认为的,交易前被收购方和收购方,主要的经营风险是什么?(运营?财务?研发?或者别的);完成收购后,为什么你认为可以解决双方的问题?或者为什么解决不了某些问题?(一般来说的原因包括:公司文化不和、资产处置并不简单、产品线并不互补、政策风险、资本市场环境不友好等等)这个部分其实没什么更多能写的指导,却又是最难得。设计到行业观察、企业战略、产品分析。
好的一点是,只要是你的观点,阅读者也不会diss太过分,毕竟是根本没有正确答案的段落。
9)定价!定价!定价!——交易价格,你觉得贵了?便宜了?还是合理?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不写定价部分,整个报告就会非常“虚”,不“硬核”;而你废了半天劲做出来的估值模型,最后看的人极少会认可,只能当成参考。
时间上花最多,阅读时间却最短。
硬着头皮也得做,有以下3种方法:
a)绝对估值法——DCF模型。金融学基本功,这里不多说了,玩儿Excel去吧,要是呼声高,我找个机会通俗易懂地给大家介绍;
b)可比法——可比交易。
既然是收并购项目,那么最直接,最可以用来判断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的方法就是和类似的交易去比较。咱们举个例子:
Amazon收购了Wholefoods,阿里巴巴收购了银泰,那么如果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要收购永辉超市,你就可以用已经发生的案例,去评估:收购永辉超市需要多少钱。几个要素:
选取合适的估值指标,有些行业用PE、有些行业用PB(比如金融机构)、有些行业用GMV(比如电商)、有些行业用EV/EBITDA(比如航空公司,折旧和摊销政策影响极大)、有些行业用单个会员价值(比如公众号),一定,一定,一定要首先选择这个行业公认的指标。否则,比如说用EV/Rev衡量视频网站,会被笑死的。选择可比的交易。交易可能很多,都被新闻、数据软件列为可比,作为一个分析者,你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到底哪些交易和这次交易更为类似。可以考虑的因素包括:善意还是恶意收购、公司体量、买家种类(互联网公司买超市和大超市买小超市,那支付意愿肯定不一样)、国家地区或者地域、收购目的(举个例子,有些收购就是为了消灭潜在竞争者,那种支付意愿会非常高);筛选出指标与你认为的可比交易后,进行统计,比如你用EV/EBITDA,取平均、取中值,然后看这个交易的EV/EBITDA,是怎样的水平。c)可比公司。那些没有被收购的公司,有上市企业,有刚进行完融资的一级市场公司,都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包含要素如下:
选取合适的指标;选取你认为的可比公司;进行估值水平比较;在这里,和可比交易法不太一样的地方给大家列出来。
收购一家公司,是买过来进行改造的过程,二级市场的价格或者融资价格,不包含控制权、投票权或者其他大股东所拥有的权利,一定要考虑这个部分的溢价。
被收购的公司规模如果小,实际上收购方的选择会比较多,当被收购公司很大的时候,选择少必然要支付溢价。比如你要收购一个10家左右的川菜连锁,那价格没什么讨论空间,买家说了算。但是你要收购全国100家连锁的川菜,那么一定要支付溢价。
持股集中度高,溢价低,毕竟开会次数、法律文书谈判次数少;反之你的交易成本一定高。
3怎么写总结总结是最难写的,因为你要在最短的篇幅明确地表达你的态度。我习惯于用这样的结构:
a)发生了什么?
哪一天,X收购了Y,溢价水平如何。善意收购,没有竞争者,主流市场给与正面评价。
b)我的明确态度
从战略发展角度和交易价格角度,我觉得这比交易也是非常合理的。
理由1;
理由2;
理由3;
c)可能的风险与持续观察的要点是
要点1;
要点2;
要点3;
4如何训练?作为熟练的人,每一篇报告控制在5~7页A4纸,大概2000~3000字的篇幅。熟练的人完成大约在5~6个小时左右;如果不熟练,包括搜集新闻、搜集数据、数据建模,可能要到15~20个小时。
我认为的训练手法是这样的:
1)找三个案例,分属3个不同的行业,这有利于你去接触不同的数据指标体系、收购动机等;
2)第一次一定是痛苦的,但是按照我的模板填空,你大概需要3~4天的时间,死活要完成;
3)写完第一篇之后,用讲述的方式,复述自己的逻辑。一篇文章如果你能够讲出来,你就能够把框架写出来。这个步骤能让你建立分析框架,什么叫做“熟手”?熟手的意思就是你可以不管内容,上来就把要做的内容列出来;
4)完成第二篇和第三篇,同时,对自己的第一篇进行修改。放心,当你写第二和第三篇的时候,你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第一篇有些部分写的不好。这个部分大约需要3~4天。
推荐阅读
- 有哪些高中生才懂的梗
- 北京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 电视剧《偷心画师》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 哪些动画和漫画内含大量知识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在北京装修,你有哪些心得和建议仅限北京地区客户回答。
- 有哪些才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且易于展示
- 每天花费八小时或以上,在 15 - 20 天内能学会或完成的事有哪些
- 首次创业者必须知道哪些基本常识
- 有哪些瞬间你觉得突然被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