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 )





回到问题本身,“如何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总结来说有这几点:
辨认自己属于哪种思维方式,如果是「固定型思维」,建议遇到挫折时,利用对长远价值的想象倒逼自己离开舒适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如果是「成长型」——正视问题并积极从失败中学习,你的特质会指导你认真对待学习的,无法获得成果的原因则是:学习行为未形成闭环;
3.「学」和「习」是两件事,只有二者彼此推动,知识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4.刻意练习——持续地知识内化和外化过程,就能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连接,以抵抗大脑的遗忘机制!
好了,现在我完成了我能力之内的那部分——提供一套学习框架,接下来你需要将这套框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打造,最终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说一句:
合适的学习方法,值得穷极一生去建立,这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只要还在追求,就还好!



你是那个偷偷跟在我@阿魏说身后的人么?点个赞吧,好让我知道你是谁~参考:
学习之道.乔希·茨维格著.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著.
曾国藩家书:中兴第一名臣的人生智慧.曾国藩著.
知识体系构建(必看)

■如果你肯花8分钟读完这篇文章,我担保至少会有一种技巧能帮你找到“私人定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40%!!!

为了答好这个问题,避免重复的内容出现,我特地在写之前把上这个问题的高赞回答读了一遍。
结果我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出了一堆具体的解题步骤。
乍一看觉得不错,但仔细一想,其实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没有区别。就跟武侠小说里什么什么剑法一样,花样繁多,却砍不死人,干着急。
“如何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其实还少了两个字。添上这个两个字后应该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启动能量池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但是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你现在脑子里储存了几种学习的方法?“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句话其实有个隐含条件,就是你实际上正在操作一种方法,但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是凭空就能找到的。也不是只要找到了一个,就是适合你的。
你至少得先吸收储存一些“方法模型”在脑子里。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筛选,这时才有所谓的“找到”。

你不要觉得随着学习的深入,好方法就会自然而然的积累;
也不要老是幻想着诚心诚意的问了学霸,他就会大发慈悲的告诉你;
也不要觉得“诶,我来改造改造现在的方法,说不定就有奇效”!



其实最经济高效的做法,就是先去积累“模型”。
只有足够大的“输入”,才能支撑你去打造一个直接作用在学习中、肉眼可见的方法。

输入决定输出这是最底层的逻辑。
也许到了后期,你会觉得最适合你的方法是自己加工而来的。但前提是,那时的你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对方法科学性的评估大致也心中有数,所以你有“底气”去“改造”。
但问题就是——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成功之前,你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试错。
那为什么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呢?
世界上有那么多聪明的人,清北哈佛麻省理工有那么多的学霸,学习的方法论整理成文章的、出版成书的,数不胜数。
为什么不在豆瓣上找一两本评分高的,或者筛选几篇优质的文章先来学习一下呢?
所以,一定要先“输入”。输入什么?输入方法论和模型。
记住,“输入”是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的“能量池”。

当然啦,正在看本篇文章的你就正在做这件事情!好,动动小手点个赞,集中注意力继续往下看!




2.底层能力的集合预习、研习、复习,是每个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人都具备的底层能力。这也就是学习方法中的“普遍适用”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你向其他各种高端玩法转移、过渡的基础,你必须要深刻了解它们的意义,知道如何打造他们,才能在接下来的游戏中玩得得心应手。



如果你的“基础”已经达到了“逆天”的水平,甚至可以不用去补充其他的方法,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班上有些“质朴型”学霸不见得用了什么好高端的方法,但仍然位居榜首的原因。
#1怎么预习预习不是随便翻几下书看两页、晃一眼有几张图、顺便拿几只彩色的笔勾画一下就完成了的事。
你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化思维。

1)框架意识:
不管是哪个科目,框架意识都必不可少。
你需要明确预习哪一章,从属于哪个部分,是否和上一课所学内容有衔接。
这样你的脑子才会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形成先发定位。所以在预习具体内容之前,你得根据目录和子目先“盘”出章节框架。

2)不同科目: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理科(包括数学),概念性的句子、公式需要提前理解和熟记,这能让你更快的反应过来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什么,是一个避免掉队的好方法。
对于文科(政史地),由于需要大量记背,先建立章节框架,理解重点段落(政治中一些很绕的名词,地理个别易混淆概念)。
对于语文:提前预习古诗文、文言文重点词语、句子即可。
(关于政治的框架意识,结合下文食用,效果更佳哦~)
张起灵:如何学好高中政治?3)辅助学习:
不要觉得框架就是把书上加黑的列在纸上。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请翻开手边的教辅资料,参考上面提炼出的重难点。
注意,不是让你看一遍然后抄下来!
看完之后,除了补充你的结构,还要反思,为什么你自己预习的时候就这么“苍白”?教辅资料就是一个标杆,你要不断的找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差距,倒逼自己反思进步。
(推荐资料:数学《600分考点700分考法》、政治《小猿搜题搞定文综大题》、地理《试题调研》、历史《赢在微点》)
4)量化成果:
是否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是否明确了明天需要重点听老师讲的地方?是否拟出了白纸黑字的框架?是否补充了相应的概念?
预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心理上的自我满足感,更应该是“实体可见”的字迹、问题、批注。
#2研习研习一共由5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听课、发问、作业、测试、自习。
1)听课:
你听课的节奏应该是壶口瀑布,而不是平静如水的西湖,懂?意思就是听课应该有的放矢,有重点的跳过。
因为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全程高密度,所以你需要抓住一节课围绕的那几个核心大点。
那么在老师快要讲到“关键点”的时候,你就要给自己敲警钟了。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个?
因为一节课你总有走神、困倦的时候,但通过事先明确重点(预习)、课上根据老师的“信号词”去抓重点能让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就算有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错过了,你也不会形成心理恐慌。
2)发问:
你总会在老师讲课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尤其是数学、理综以及后期的地理。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对着这一个点冥思苦想,而是快速标注、简略批注好自己不懂的东西,然后在课下一个箭步冲动老师面前拦住他。
你可别因为一时疑惑,就把接下来的课堂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推到。
而且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刚刚不懂的问题也许随着课堂的深入就一下通了;也许课下老师一句话一秒钟就点醒你了。
3)作业:
这里我讲两个维度,一个是做作业的顺序,一个处理题目的态度。
心肝儿,求求你别把最难的数学放在晚自习第一节课做了!



我知道你会说,不放在前面做的话数学作业都做不完啊!
但学习是打全局战,不让你把数学放在最前面,一是因为它会挤占你大量时间,等你做完已经过了3节晚自习了;
二是因为它难,你的信心会接受接连不断的非人的考验。想想看,你越挫越怂,做到最后已经完全没有心情去做其他科了。
所以先把最得心应手的科目放在前面,并给它们规定完成时间。
比如你有4个小时的晚自习,那么前2个小时除了完成困难科目以外的其他,剩下的2个小时就用来攻坚老!大!难!
设定时间是为了防止你在你自己喜欢的科目中“陷”进去。

处理题目的态度也是2个维度:简单题要舍得放弃,难题要学会放弃。
简单的题你已经掌握了,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了。放心,“重要的东西,你是不会忘的”;难题做出来不是目的,关键是你要掌握解题思路,得出结果都是其次。
战略性的重视,战术性的有的放矢,能让你最大限度的做到高效。当你用上面的种种条件筛选掉一堆题之后,剩下的就是帮你涨分的东西。
4)测试:
测试指的是如何去处理一堂考试。但不同的人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以偏不能概全。
所以我列出以下几个方面供你去设计自己的测试战术:
考试节奏的把握→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检查时间的预留如何控制心态,保持心态的平稳→保持头脑的亢奋和清醒考后管住嘴、收住心,不要对答案,远离浮躁人群
#3复习更准确的说,应该叫“复盘”。
复盘,本身是一个围棋中的术语,是指棋手在下完一盘棋后,要在棋盘上重新摆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
你能在网上搜到一堆繁琐的细节。但其实没有那么繁复。
参照以下的要点,根据它们进行延展和纵深即可:
复盘的前提:对本周所学重难点心中有数,复盘的周期:小知识点、小结构框架复盘周期1-3天;每周、每月定期复盘;复盘的时长:因人而异,但一般2-3h可将思路梳理清楚复盘的方式:提炼破题思路和步骤,而非重复体力型的计算、抄写;复盘的思路:建议先建立整体框架,把握大脉络,再回归到细枝末节;复盘的工具:①X-mind思维导图;②一张白纸多种颜色的笔;复盘的对象:不熟悉的知识点、没有理清的解题步骤、没有理解的概念;复盘的结果:对前一周所学内容产生明晰的掌控感;明确自己的薄弱点;3.居然没有人告诉过你?麻省理工的学霸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的开篇中写了一句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让他们疑惑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些学习方法?”还记得高中时班里有个备考托佛的女同学,用各式各样的笔记本、方格纸等等,我当时心里还嘲笑她“搞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
直到后来我渐渐了解到一些学习方法后,猛然想起她用的那些“工具”,才反应过来她是在操作一些更高明的学习方法。而我还傻愣愣的把一个错题本当“流水账本”用。
所以你会发现,方法其实早就存在了。但为何对一部分同学显而易见的事,对另一部分同学却是不可思议的?



#1优先矩形当听了每一科的老师强调该科目的重要性后,你热血沸腾的想,“他喵的我每一科都要认认真真做完!”
停!
当你晚自习无法抉择先做哪一科的时候,可以使用优先矩阵来梳理科目的优先程度。



紧急重要的:该知识点今天必须吃透、必须熟记(无关作业量大小,纯粹是该知识点的掌握直接影响分数)紧急但不重要的:今天没弄明白,但老师明天不会马上接着讲,可以先暂时放一放;作业量虽然大,但完成周期长;重要但不紧急:背住《琵琶行》下周听写、背住气候类型图下周听写——进一步拆解,步步实现不重要不紧急:英语单词错一个抄20遍、政治大题抄10遍(完全没必要为了应付而用宝贵的时间去做不涨分的事情)#2冰山模型“为什么老师课堂上讲的我全都听得懂,一做题就不会了呢?”



因为你做的题,是对老师课堂讲的知识的深入探究与变式啊。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对题目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套路还没有掌握全面和深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