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 )
第二个原因呢,学习行为未形成闭环,这就是我要谈的「学」和「习」这两个环节,既然有学习行为,则有「学」——输入累积知识这一环节,如果缺乏「习」——输出获得反馈环节,即缺乏知识外化过程,而知识外化是对知识内化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味地输入新知识,而没有对旧知识进行革新,就很难真正把知识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知识系统中去,而学习成果自然是由知识网络增量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过程未进行完成,自然也就无法产出学习成果。
继续往下看,一次学习行为结束之后,其实并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我们还需要「刻意练习」!这一步是为了加强或重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强度,「刻意练习」的结果带给我们直观感受是「时间变慢了」,时间真得变慢了么?当然没有,是我们思考速度加快,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同样的5秒钟,我们看到了更多细节,就像听惯了BBC,再听英语六级,会觉得像在0.5倍速播放,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涉及到意识层面,反复练习让问题的原理、解题思路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时你的直觉就是理性,「凭直觉办事」即可。综上,就是一套通用的学习框架,无论你是学物理、学英语,或者打太极拳、下象棋,均适用。
好啦,时间宽裕的都到齐了么?那我们进入正文吧!
一、你是成长型思维吗?美国老电影《土拨鼠之日》中,天气预报员菲尔困在了2月2日这一天,每天遇到同样的人、事和工作安排,日日往复,不断循环。
现实中不会发生如此荒诞不经的事,但是很多人却同样过着重复的生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些人内心是矛盾的,一边厌倦重复,渴望成长和突破,一边又对改变充满警惕,只要稍稍碰到一点阻力(他们甚至希望有人阻拦一下,即便没有,极端情况下也会自己制造阻力),便借机退回到舒适区内,等有人谈起这件事时,便摆出一副懊恼的样子说,要不是......
可能你我身上或多或少就有这样的影子,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典型特征,与之对应的就是「成长型思维」。
这里还用故事来讲二者的区别:
你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大一新生,有一天脱口秀社团走寝招新,你当时恰好在场,社长热情洋溢地向你介绍脱口秀社团的好处,并邀请你加入他们,这时:
固定型思维的你会说,“那个,脱口秀需要上台演讲吧?”(得到肯定答复后)“那不行,我一上台就结巴,浑身抖得跟筛糠似的,扶着桌子都能把桌子晃倒的那种,我做不来,真的,不......”
成长型思维的你会说,“哇塞,太棒了耶,我口才不好,正要想办法攻克呢!需要面试吗?在哪儿?什么时间呀?近期有活动吗?我想参加!咱副社长人手够么?不够的话我要报名......”【怎样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以上可以看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差别是:固定型选择逃避问题,成长型则选择置身于问题中心,采取行动逐渐攻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所以先扪心自问:
你是不是怕别人嘲笑你的口语,所以拒绝当众说英语?你是不是担心别人知道你不善交际,所以总是一口回绝别人盛情的邀约?你是不是觉得努力却失败了很丢人,所以索性不去努力,失败了便说我压根都没努力过嘛!而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如果你有学习行为却无法产出与之匹配的学习成果,那么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习行为出了偏差,二是学习行为未形成闭环。
这里我们先说第一个原因,既然行为由思维主导,那么行为出了偏差,思维自然逃不了干系,根据上面的内容,你对号入座判断下自己是「固定型思维」吗?如果是,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只会让你裹足不前,下次再碰到问题,先考虑攻克之后的长远价值,而不是短期内的挫折,从而给予自己信心去面对,我知道这对于「固定型思维」者来说是多么可怕的开始,但是为了有所突破,你需要这样做!
而如果你是「成长型思维」,指导方针则不存在问题,那么无法获得成果的原因则是:学习行为未形成闭环,因此,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完整的学习行为是什么样的吧!
二、「学」和「习」是两件事!先说一个现象,相比于中学语文课文,你有没有发现,对小学语文课文的记忆好像更清晰一些?!我是90后,记忆最深的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尤其是这一段: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反思一下,小学时语文课的上课方式和初高中有什么不同呢?介绍作者,说明文章背景,段落标号,标记重点词语,默写......
哦~我想起来了!造句和仿照着写作文!!这两个是初高中少有的。
词语、造句和基础写作是小学考核重点,所以老师会在这三方面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正是因为要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在文章用词和结构上,并且等老师考核之后,再对照课文分析老师评语背后的深意,就这样一来二去,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就会深刻很多,所以相比于初高中课文,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多是小学课文的部分篇章。
行,那就以语文课文的学习来切入吧。
通常上课之后,老师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之后让学生给生词标拼音、给段落标序号并通读全文,这时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该过程主要是老师在「教」,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在「学」——输入累积知识);
接下来,老师会让学生挨个儿阅读各个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分出结构段,以及总结该结构段的主题思想(这是「学」——输入累积知识和「习」——输出获得反馈两个过程);
然后,下课了......
再然后,上课了......
首先,上黑板默写生词,之后抽学生背诵段落(这是「习」——输出获得反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会着重介绍文章核心段落及精彩的写作手法,并留下课后作业: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你印象中夏天的早晨,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模仿全文进行创作,课代表记得收齐放到我办公室,咱下节课将对作业进行点评(这是「学」——输入累积知识和「习」——输出获得反馈两个过程)!
你应该已经知道我在强调什么了,即「学」和「习」是两个概念,而从「学」和「习」交替出现来看,二者需要彼此衔接,相互推动。
现在回到第一节结尾部分,我们说学习行为未产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行为正确的情况下,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学习行为未形成闭环。
一次学习行为包括「学」和「习」两个过程,那么假若「学」已发生,而「习」未发生时,则缺乏知识外化过程,而知识外化又是对知识内化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味地输入新知识,而没有对旧知识进行革新,就很难真正把知识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知识系统中去,而学习成果是由知识网络增量来体现,旧有的知识系统的革新过程并未进行完成,自然也就无法产出学习成果。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很多人一年读几十上百本书,看似效率很高,但向其询问上周所读书目时,却冥思苦想,说不出个大概来。这不是嘲弄他们说瞎话,书他们确实读了,只不过缺乏知识外化这一过程,信息早已流失掉了。那么,这种意义上的快还是快、多还是多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有效的知识外化方式是什么呢?
如果是内容类的,就去分享、去二次创作;
如果是技能类的,就去练习、去应用。
一次学习行为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强化它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所以我们继续!
三、时间变慢了么?事实上,语文课文的那个故事还没讲完,故意留个小尾巴放在这儿讲,现在「我」成了故事主角:
几天过去了......
一张试卷发下来,作文题目是:夏天的校园(省略号就是我当时的心情)......
我抓耳挠腮却想不出好的修辞和词藻,交卷之后,我又翻到那篇课文,针对修辞手法、句型和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并记忆。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那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篇课文,我总共分成五个阶段进行学习:
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烟雾缭绕划分结构段,并总结其核心思想——大致轮廓默写生词,背诵段落——几处华亭学习写作手法,及简单应用——山径曲折针对性学习修辞、句型和细节描写技巧——树木繁茂一篇课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起初它只是白纸上一团黑字,通过针对性、阶段性地拆解学习,它变成了零散的组件,在此之前,我看不到这些组件,现在我全看到了,这不再是一篇文章,而是「四个季节」、「丰富的形容词」、「一组比喻句」、「总分总结构」和「数不尽的动植物」,最后,再次翻开课文,「金光照射着草地」、「树上积满了白雪」,这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现在,同样是5秒钟,我不仅看到了抽象层次的核心思想,看到了其下面一层的文章结构,再下面的段落主题和写作手法,以及最底层的短语句子的组织排列。时间变慢了么?当然没有,只不过思考速度加快了而已。
在聊「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之前,先来认识一下「认知世界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舒适区——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处于舒适心理状态;学习区——有一定挑战,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感觉严重不适,容易导致崩溃以致放弃。
区别于机械式的「舒适区」练习,刻意练习只在「学习区」练习,它的精髓是要反复做不熟练的事并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好,这里还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下,学习新知识之后,它是如何被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的。
当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相互矛盾时,如果旧知识点存在错误,则革新旧知识点,此时刻意练习发挥着持续微调连接强度的职能;如果新知识点存在错误,则对旧知识体系也起到了巩固加强的作用。
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在自身基因的基础之上,从兴趣、需求出发而拥有的认知、经验、能力等综合的智慧。知识体系的构建轨迹,遵循点——线——面的逻辑,点即是知识点,而高效的知识点结构是三维立体网状的,由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强度(X轴)、知识的抽象和运用(Y轴)以及知识的深度(Z轴)共同确定。
如果你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通过寻找图中所示问题的答案,来深入了解该知识,那么你的知识点结构就是三维立体的,当然,一维结构(即只有Z轴)是最低级的,除非它需要被频繁地读写,否则在未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较强连接之前,大脑的遗忘机制就会采取措施:该知识点被抹除。
我们都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尽可能久地存储在大脑里,那么刻意练习——持续地知识内化和外化过程,就能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连接,以抵抗大脑的遗忘机制!
当以上完成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呢?
凭直觉办事!
我是认真的......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之中,我们首先分解知识点,接着要对各小块知识点的背后原理、适用场景、基本步骤进行学习,之后我们开始同时考虑两个关键点,但慢慢地,直觉会学着把更多的原理结合起来,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中。
最终,这种基础已深深扎根,无须去特意思考,但潜意识却会这么去做。这个过程会往复循环,并不断吸收深层次的习得。当把技巧、原理与理论转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的时候,你的直觉就是一种基于和之前的经验积累相关的可能性推理预测而产生的“感觉”,建立在「大量重复练习」的基础之上,之前的推测已足够可信,那么你的直觉足以代替理性判断,因此,「凭直觉办事」即可!
推荐阅读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电是咋来到我们身边的
- 大学表白墙找到人的概率咋样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