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哪座城市潜力大( 二 )


■中国未来要是只押宝在这两座城市那就完了。什么时候河北人看病不用来北京,安徽人读书不用去上海,中国就真的强大了。
■北京:奋斗青年的天堂
北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上。
虽然在GDP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线上消费总额等方面,北京稍弱于上海,但由于少了近300万人口,人均指标上北京稍胜于上海。




北京在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也领跑全国。2017年其第三产业GDP占比为80.56%,高于上海的69.18%。一般来说,第三产业GDP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越好。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GDP占比一般在70%-80%之间。
虽然略低的三产占比数字,不一定就说明上海的城市发展硬实力不足,因为以制造为优势的德国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但在我们这一以年轻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第三产业即意味着能提供更多、更理想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吸引年轻人。
专栏作者林安有一篇关于京沪生活对比的文章,也突出了两座城市工作机会上的差异。她表示,在互联网、传媒、文化娱乐等多个行业,北京的机会要多于上海。




细数那些让大学毕业生垂涎的知名企业,北京的中国500强企业数量是上海的3倍,新经济上市公司(包含TMT、互联网、医疗技术等高科技行业)数量比上海多三成,独角兽公司数量和创业能级比上海翻倍。
连续创业者EladGil曾在全球技术中心分布趋势的分析文章中《IndustryTowns-WhereYouStartACompanyMatters》说道:科技产业具有强烈的集聚效应。底特律之所以能成为汽车中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福特汽车公司和奥兹莫比尔汽车公司碰巧都在那里开业。其他企业和供应商为向福特和奥兹莫比尔靠拢,就都把公司搬到底特律。于是一个工业城镇就诞生了。
人才也同样如此。拥有较高职业理想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肥沃创业土壤与丰富就业机会的城市。而众多的知名大公司为北京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岗位。




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上海的大公司(员工数量在1000人以上)招聘需求数量差不多是北京的3/4,应届毕业生员工的招聘需求也少了约10%。而在所有招聘岗位中,年轻人更偏爱的前沿行业占比数字,上海也比北京要低约15%。
尤其是在IT服务、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上海的岗位占比比起北京少了约三成,媒体/出版/影视/文化传播行业也不到北京的一半。
对于在北京从事新媒体工作多年的李华来说,非常符合现实。虽然身边不停有人入职离职,但他们通常不会离开北京。“因为一旦离开北京,就很难找到同等分量的工作”,李华告诉DT财经。
不过,优渥的就业资源和经济实力的背后是北京青年们普遍的知识焦虑。相比上海,北京青年在线下学习场所、知识付费等硬核学习提升方面非常投入。根据网易云课堂数据显示,北京知识付费规模比起上海多出了近40%,妥妥坐稳了头把交椅。上,北漂焦虑的问答也屡见不鲜。
也许正是如此,多的是一边在北京“追梦”,一边又吐槽北京没有生活的年轻人。

上海:更具烟火气息的欲望都市
“我们在这儿迷惘,我们在这儿寻找,也在这儿失去”不光是一句歌词,也是北京居民出行时的真实写照。
“刚去北京觉得城区好大,不跨区都要在路上花1.5个小时。如果‘不幸’跨区,单程可能就要花2个小时——就像是一场短途旅行。”不光是林安,对于其他生活在北京的居民来说,这种日常出远门的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段子:在北京谈恋爱,只要不在一个区都算是异地恋。若是一个住在海淀、一个住在通州,想要约会的话只能是“拜拜了您嘞”。
显然,北方城市更加开阔与粗犷的城市规划特色,在讲求供应密度的便利性建设上确实不占优势。而在上海,从浦东国际机场到虹桥国际机场横穿整个城市坐地铁也仅仅需要1.5小时,这还不包括磁悬浮、机场大巴等特定便捷交通。此外,随处可见的全家、罗森、7-11,以及遍地扎堆的网红餐厅,共同构建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就曾说过:城市并不仅仅是高水准收入而已,城市同时也要能够提供健康、文化的创新和自由。生活的满意度在城市中也非常重要。
除了生活的舒适与便利,上海“摩登”、“时尚”的城市气质也是吸引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加分项。在大众品牌偏好度上,北京和上海的整体差距不大,然而在一些潮流品牌上,北京就不似上海那么“洋气”了。上海无印良品门店数量比起北京多35%,星巴克数量甚至比北京多出一倍。
同时,上海还是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聚集地”。号称“世界上最好吃汉堡”的ShakeShack于2018年在上海新天地开出中国首店;当时全球最大,亚洲首家的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选择在南京西路开业。爱马仕、路易威登、VeraWang等奢侈品牌登陆中国时,上海也是首选。





充斥着一线大牌的购物中心遍布全城,是90后对上海这个摩登繁华大都市的第一印象。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比北京多开了53个3万㎡以上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内可选择的品牌数量也多出近3成。
上升到要满足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上海同样立稳了欲望都市的“城设”。
无论是文学、资讯及其他泛阅读,还是运动、美妆等自我关爱,亦或是旅拍、智能家居等生活新鲜感层面,上海都展示出足够的热情和闲趣拥抱生活。在文娱活力方面,“娱”的所占比重也要远远高于“文”。“时尚新潮”“热爱生活”的城市气质是上海的精神内核。





就像郭敬明在《小时代》中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一样“……外滩终于露出了它崭新的面貌,奢靡的、妩媚的、古典的、新锐的、搔首弄姿同时也盛气凌人的新颜。仿佛一个穿着华贵衣裙的贵族少女,沿着黄浦江岸轻轻地趟了下来,她曼妙的腰臀曲线弯成外滩动人的天际,她雪白的大腿撩动着无数金融家的炙热春梦”。
与北京相比,无论是从城市面貌还是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看,上海都提供了更具活力的烟火气息与最具色彩的都市生活图景。

对于不到巅峰心不死的事业狂人,北京可能的确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混好CBD圈层更要有腔调生活的小资青年,上海也许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城。白玫瑰和红玫瑰没有绝对的孰是孰非,只有合适与否。不同的青年,对于理想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义。
【北京和上海,哪座城市潜力大】阅读全文请戳链接→北京VS上海:“活着为了工作”还是“工作为了生活”?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史略有点研究的人,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粗浅之见,我认为大部分在这个问题下进行回答的人,其实都把这个问题孤立化了,因为无论上海,北京,或者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城市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每个城市除了它自己本身的体量之外,这些城市本身所处于地区的体量,甚至是这些地区背后所支撑的更大地理纵深下的体量,都是应该考虑到的。讨论上海脱离大江南地区,讨论北京脱离大河北地区,甚至讨论广深脱离珠三角地区,都是纸上谈兵,更往后说,帝都和魔都,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维度下分别如何,都要考虑到实际问题讨论里

这问题下的很多答主提到,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北京潜力大,在这里我不妨给出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北京一直以来的城市建设经营是不如上海的(并非答主是上海人所以才怎么说),而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恰恰是——北京是首都

我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对此进行说明,同样两批优秀的城市规划专家组,为帝都和魔都分别制订了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的方案,在魔都执行下来,就要比在帝都顺利很多。因为在魔都,大体上说了算的还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但是在帝都,各种中央部委,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诸多有切身利益的实体机构都一定会为一个这样的方案扯皮,从而争取各自利益的尽量最大化——因此我可以说,帝都最后扯皮扯出来的方案,或许是一个相对“民主”的方案(因为各大部委肯定没有一家独大,大家扯皮出来的结果自然也要符合各方利益),但是否是最符合城市本身利益的规划方案就很难说了,而且在这中间浪费的时间也会更多。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北京的地铁比上海早了20多年,且北京作为直辖市的总面积要明显比上海来得大,但是发展到今天,北京地铁的运营里程却反而不如上海,原因何在?

所以对于城市本身软实力的很多方面(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首都还真不是优势。。。类似的城市建设改造情况,更极端的例子可以参考巴黎。答主在巴黎生活过不短的时间,这里就举一个最实际的例子,还是城市的轨道交通,巴黎的很多地铁线路延伸,大约是规划到10年甚至20年之后了,然而延伸的站点数其实也就1-2站,因为所有的延伸方案,都要经过一次次的审批,公示,甚至是市政当局议员们不断的扯皮和争论之后,才能够得以实施(有些甚至得不到实施)——这些人极有可能都是城市归化建设的外行,只不过他们有切身利益,或者代表着某些集团的利益,所以未必会让专家层面上制订出的那些,相对科学的规划,按照原定的方式去执行。我反而认为上海最优越的地方是,这是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商业城市

现在进入正题,我先上一张图,也就是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城市的gdp总量排名,附带的数据还有增量,以及人均gdp的数值



反正北京和上海的第一第二也只是争一个虚名,两个城市本身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肯定是同一水平线的(而且gdp只是一个指标,甚至远远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张gdp总量的城市榜单上,诸位可以看到,苏州排第7,杭州排第10,南京第11,无锡第13,宁波第15——也就是说,在当下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15个城市里,6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其中上海边上的苏州,是四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之外,全国所有其他城市里的经济体量第一。其他同区域的城市里,南通第18,常州第27,绍兴第36,扬州第37,泰州第40,镇江第43,嘉兴第48

也就是说,长三角+杭州湾的15个城市,除了人口体量比较小的湖州和舟山之外,其他所有长三角城市都在前50的行列里。这个地区除了上海本身之外,汇集了两个强省会(杭州和南京),两个计划单列市(苏州和宁波),以及全国所有非直辖市,非省会,非计划单列市里经济体量最突出的无锡。而且,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这条长江沿线上,以及上海,杭州,宁波这条环杭州湾沿线上,都是一批人均gdp已经超过,或者即将超过20000美元,实际生活水平已经不亚于甚至优于发达国家的城市

然而在同样的一张榜单上,我们只看到了排名第22的唐山,排名第28的石家庄,至于其他的诸如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这些京津地带的河北城市,甚至在后面的51-100排名里,都没法完全看到



而且这其中,人均产值最高的唐山,也不到15000美元,要知道这是上海附近“一带一路”(一路指沪宁高速公路,一带指环杭州湾城市带)里,人均gdp最低那些城市的水平。而石家庄和廊坊不到10000美元,沧州不到8000美元,邯郸不到6000美元,历史名城保定甚至不到5000美元。可以说在基本盘上,同为地区中心城市,北京相比上海,已经落后很多了。。。长三角地区所一直强调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起码放到现实中来看,显然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
(分割线)
我其实对很多答主,把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把首都的地位,这些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经验套用在我们中国,持一种不是特别赞同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在希腊的确雅典独大,在奥地利的确维也纳独大,然而希腊和奥地利的全国总面积都只是中国的零头,总人口比中国六大都市(四大直辖市+广深)任何一个的一半都不如;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或者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去套用中国的现实状况都无异于刻舟求剑

要知道,西欧最大的法国也就55万平方公里,西欧人口最多的德国也就8000万人口(不如江苏省),中国的国土面积,阶梯状地理纵深,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星罗棋布,都是全世界独树一帜别无分店的。北京永远不可能像巴黎一样,在法兰西岛汇集全法1/5的人口,永远不可能像首尔一样,在首都都市圈附近汇集全韩国1/4的人口,光这一点就决定了,北京不可能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强势首都,或者说在中国这个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且人口稠密地带极为辽阔(俄罗斯是反例,所以莫斯科当得成强势首都)的国家里,就先天性缺乏产生强势首都的地缘条件,不管是北京,南京,还是历史上的西都东都——西安,洛阳,还是其他某个城市,挂上首都的名号,结论都是一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