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二 )
事实上,我原来的回复不对,生活和学习,都对感知有钝化和锐化的作用,芝兰鲍鱼,并无差别。大脑和肌肉一样都可以锻炼跟适应外部。保持敏锐,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实践都很重要。
走出洞穴,智慧的获取,需要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框架,需要知识内部,日常与知识相互印证,能为是在应为之先,行动要先与言语才能称得上知行合一,从这一点上,学习(知识)和生活从未分离过。
另一方面,学习并不意味着苦难减少,从决定论来说,人生苦难一开始就注定了。从概率统计上,可能我们这个社会中具备知识技能的群体,其物质资源平均占有要优于无知识群体水平,但一具体到个人,大概率就失效了,人生永远都充满意外和恶劣的玩笑。
苦难带来的异变和畸形,对于人的摧残不会减少一丝一毫,但是从中获取财富的多寡却因人而异。假设苦难总量一定,痛苦总量=时间x程度,选择差异就在于此。
生活苦痛的平庸且长久,当你觉醒后跳出水面,你会发现你所处在环境中,其他人都跟你在一个层次或者更低,你无法汲取继续成长的力量,反而会面对木秀于林的困境。你痛苦了很久,你得到很少。
这种痛苦可以淡忘,但每一个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时刻,都会像蚂蚁一样啃食你的内心。
学习的痛苦则更为深邃,人生识字忧患始,不知道各位能否理解那种,看到数学之美,却难得其门而入的无力,或者3.22那天某种理想破灭的虚妄,又或者发现现实不可认知的恐惧(克总发糖)。
学习相对于日常,类似于刮骨疗毒,痛苦的程度上更深重,因为在不断的解剖自我。通过向人类中出类拔萃的人学习,不只是知识成果,技能经验,还有眼光,洞察甚至他们的痛苦。我老师这样提醒我:“你之所以进步缓慢,恰恰是因为你不知道学谁,真正的学习要学习一个人,包括他生活方式和思想”。
问题还是走到相反的一面,学习到底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我们才会认为其价值超越于庸常生活,带给我们更加永恒的感触。
我的观点是学习或者读书,都是在面对人类的永恒话题:对于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正义的追索,对意义的追问。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一定要与生活分道扬镳。
学习的对于生活的价值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工具价值,避免了重复发明轮子,我们才能更快开上幼儿园校车。就目前我们社会而言,读书依旧是一种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考虑到精神生活,这一点在任何时间都不晚。二是存在性价值,重估一切,重新定义自己与永恒事物间的关系,锚定自己的位置,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安定的面对和重塑生活。
上喜欢鼓励知识学习,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某种淡淡的优越感;甚至成为对资本异化下,对于智力资源权重的鼓吹,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渴求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无论读书还是日常生活,都是精神在现实中的映射,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的真实自我,依旧是求道的一部分,我们渴求的依旧是那种生存性的智慧,是内化于自己之日常生命的反复追问,而不是将读书与生活割裂,将知识与行动分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以往我们都以为是苦难造就的这些,而是否忽略了他们在那种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状态下,对于生命内化的追问呢?
有一位评论的朋友问我,我们如何摆脱痛苦?我记得上有一张描写读书多少对于认知影响的图。我想在我们学习以前,不妨先引入一个追问,为什么要去学习,学习对于我解决当下的存在性焦灼有什么帮助。当我们有这种迫切的追问时,我们才能避免那种做给自己看的学习表演,最终脱离宠辱皆惊的状态,直达生死。
至于堪破生死,我还没有女朋友好不好,我不想出家,我怎么知道,我只能说我还要学习一个。
从现实角度,可能评论的各位都和我一样是年轻人,我们面临的困境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显示,自我与社会三者的交织当中,最大的焦虑在于被抛弃,被排除,在于没有被承认的功业。其实,没关系,在现有资本主义格局愈演愈烈的私有化浪潮下,大多数人所在的阶层,无论内部有何种年龄国籍知识水平差异,结果都是一样的,哈哈。
如果不内求诸己,我只能说一句,全世界被排除者们联合起来。
评论翻完了,感谢大家赞同和指正,让我人生第一次有这种体验,大约是可以去答一道体的。我中午看到这些,再重新看答案,觉得不妥,可能是挑动到了某个爽点,于是从一点改正到现在。内心最大想法是害怕,真的害怕,我错了怎么办,怎么会大部分都是赞同呢,后来看到评论里有一些朋友提出建议看法能够印证我的修改,终于算松了一口气。水平有限,大家看看就好,能稍微有一点触动我就很满足了,还是自己独立思考最重要,最好能写出来,输入不输出就不是自己的脑袋了。就这样。。。
■我觉得是因为生活的苦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会一直拉扯你的认知边界,需要你主动思考,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如生活的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还有这也涉及到一个人对学习的理解问题。如果你的生活不曾受惠于学习,可能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从而吃学习的苦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学习给你带来过好处,比如个人成长或者事业发展,你自然会将学习视作一生需要坚持的事情。如果成长于一个普遍否定和忽视学习的环境,你可能很难有机会从学习中获得回报,所以自然也不太会相信这件事情。
我自己在中学时代非常痛恨学习,也很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尤其讨厌读书和写作文,那个时代这些活动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进了大学开始发现阅读和写作对自己有各种好处,逐渐的就改变了对学习的看法,到了今天我已经无法想象不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人生是怎样的。
说白了,人都是目的性的动物,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你做一件事情得到越多好结果,你就越有可能重复它,你对它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如果你对人生的苦感兴趣,想要探索面对痛苦和人生的不同视角,我推荐一本特别值得读的书给你。名字听上去有点鸡汤,但是鸡汤是心理按摩,让你舒服,而这本书全部在很硬核地讲人生皆苦难的真相。
■谢谢邀请。我理解这道题的表述是错的。不是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而是大多数人宁愿只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怀着学习能够改变生活的期待逼自己将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一起吃。修正之后再看,这道题其实很沉重,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当今中国社会,通过吃学习的苦能够显著降低生活的苦的人生节点就那么几个,一个人一旦全部错过了,他或她学习的苦将显著提升,且学习的苦对生活的苦的降低效率将显著下降。换言之,也许我们可以说,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在那几个人生节点选择生活和学习的苦一起吃才真正是确定有利可图的,而在这些人生节点之外的时间内多吃学习的苦远远则没有很多人信仰的那样有帮助,更别提在多吃学习的苦的同时生活的苦也会随之动态上升。这几个人生节点中,比较确定的就是义务教育节点和高中节点。在这两个节点中,生活的苦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显著,因为我们有父母亲人帮我们支撑着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反而是学习的苦远远大过生活的苦。然而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从每个节点上看,学习的苦远大过生活的苦,且似乎对生活没什么直接影响,但从大多数人一生的时间轴看,这部分学习的苦的价值是最高的,因为它对于生活的苦的降低效率也是他们一生中最高的。在这两个节点之后,也有职业教育节点和高等教育节点等节点,他们也属于高价值节点,也就是说在这两个节点多吃学习的苦也能以很高的性价比降低今后人生中遭遇到的生活的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正规教育体制外的人生节点,比如师徒传授节点和商业技能学习节点,这些节点的情况和价值无法一概而论,但大概率都属于高价值节点,但它们中生活的苦很可能也不会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节点那样低了,也就是说处在这些节点的人需要同时吃很多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最后,还有一些因人而异的具体节点,我们可以称它们为每个人的特殊际遇,比如在收拾家中破烂时突然翻出了爷爷传下来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等等。到此为止,我们看似提到了诸多吃学习的苦有利可图的人生节点,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人一生的时间轴上看就会发现,一个年龄70岁的人也许总共只有不到20年时间处在这样的节点中。而在他或她剩下超过50年的人生中,学习的苦将始终居高不下,且对生活的苦的降低效率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50多年里已经被生活的苦呛得死去活来的我们又有多少决心,多少毅力,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多吃一份高昂的学习的苦呢?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不学或者吃点不太苦的学习的苦来假装自己还在学习。市场很好的迎合了我们的心态,提供了诸如读书会之类的逼格高又苦味小的学习选择,但哪怕如此又有多少人会去吃一点这些不太苦的苦呢?我想更多人一定会理直气壮地回一句:“学不懂!学不会!不需要!没卵用!”相信我,这些话真的没说错。
■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遇到一个女孩子,我进门,她出门,期末考期间背的书太多,一不小心两人就撞到一起。我扑到地上捡东西,她男友一直催她赶紧走,怕赶不上下一班火车。我摆摆手,让他们赶紧离开。后来在校庆活动上又遇到,才知道妹子是本校学艺术的,每周末来图书馆接男朋友下自习,风雨无阻。有一次考完试,大家一起喝茶,席间聊到另外一半,她自豪地说到,“他是local呀,毕业了就能担保我拿绿卡,我英语那么差,怎么可能凑地够移民分数啊。”那个时候一边读研,一边考雅思的我,只能羡慕地咽着可乐。再一次见到她,又是期末季。校园里开满了蓝花楹,我一边灌着黑咖啡,一边滴眼药水。她妆容精致地穿着小短裙,开着甲壳虫来接男友。“是不是只等着毕业结婚了?”,她腼腆地笑笑,正聊着,她男友搂着一个高挑的妹子也从图书馆里出来。我倒吸一口冷气不知道怎么开口,妹子只是抿了抿嘴唇说,我在车上等你。毕业典礼前夜,接到了她祝福的短信,笑着笑着,突然她开始大哭,说男友已经不再顾虑她的感受,频繁出去约会。我劝她赶紧自己想办法。她咽着眼泪说,他只是花心,但不是坏人,我们一起这么久,他一定会帮我担保的。可是我开始更加频繁的接到她的电话,短讯也开始在临晨,一点,两点,三点亮起。她问我,我的签证马上要到期了,是不是应该和他结婚?又感概,今天去接他下班,又看到了新的女孩子。她到最后总是泣不成声,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他为什么不担保我呢,我真的没有办法啦。我无言以对。最近一次接到她电话的时候,我在陪女儿玩积木,她说男票已经彻底离开家了,还明确表示,如果要他担保她拿绿卡,就给他50万。电话里她边说边哭,女儿在一旁推到了积木咯咯地笑,我便没有听清楚之后的哭诉。换到清净的地方,我忍了半响,还是告诉她,你知道吗,40周的时间就可以读完英文硕士课程,其实很多事情,都没那么困难,反而人心昼夜流转,最难得。学习的苦是如此切身可循,以至于我们急于把它托付给别人,哪知别人有了你的托付,就有了你的底牌,赢光你的筹码,再光顾下一人。努力地学习,不过是保护自己的底牌而已。感谢阅读。
■我曾经吃过生活的苦,后来喜欢吃学习的苦。
为什么会在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之间做了不同的选择?
我有这3个原因:熟悉、害怕、目的。
我找到了自己原因,于是现在也在不断地做出改变。
还是举我的例子吧
①熟悉,曾经在国企工作过,作为一个新人多做事是个惯例,后面做再多的事感觉自己都能应付过来,虽然有些苦,但至少自己熟悉。这听起来有点抽象,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比如做试卷,为什么喜欢做简单的题,简单的题再多也乐意做,因为你熟悉它,心里有底,做起来有信心,这就像宁愿吃生活的苦。
②害怕,人不害怕天下无敌,谁没有害怕的时候。做事情,害怕的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呢?害怕更多人看到自己失败。如果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看到了你的失败,是不是心里会好受些,反正我是这样的~
③目的,没有目的的做事就像平放的车轮,没有指向。那也许就是迷茫,总是担忧,却又无从下手,带来的是焦虑是难受。。
对于怎么解决,自己也做了一个总结,希望有用。
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要从目的说起,有了目的,就能向那个方向做出改变,因为你知道能够得到什么。
比如,学习这个方法,你能得到另一份不一样的工作。说得通俗点,就像你考驾照,学习这个技能,知道你能够去开车。
所以踏出第一步就是找到那个行业的人,他知道能够得到什么,确定了你做与不做的选择(得靠自己衡量,每个人价值观不同~),也能确定你的信心。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知道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职业。
推荐阅读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