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经过咋样的努力才能在北上深买一套房( 二 )


--------------
在我深圳的三年房地产记者生涯里,见过太多错过买房机会而懊恼不及的案例。尤其是在疯狂的2015年里,手握着辛苦攒下的资金,跑断腿看了几十套房,却被业主轻轻一句“加30万就卖”给拒之门外。以致于到了今年,买不到深圳房子被迫转投惠州楼市的深圳白领们苦笑着说,“来了深圳,就是惠州人。”(顺便要说的是,无论基于自住还是投资,我并不赞成买临深片区的房产。)
不方便用工作中获得的新闻线索,就拿身边同事的案例说说87-90出生的“我们这一代”,说说看怎么打拼能买上房吧。
首先要举的是一个反面案例。有一位常常出现在我们报道当中的“家住园岭的王小姐”,金牛座,手头长年握着30万以上的资金准备买房。在深圳跑了五年房地产新闻的她,看过的新房二手房不计其数,却偏偏从均价1万的时代耗到了均价2万,买不下手。她最终放弃了在深圳买房的计划,也放弃了留在深圳。
另外一位同事小白,同为金牛座,对购房理财就大不一样。她2015年的买房故事我曾经写过:小白刚刚工作3年多,手头有了20万左右的积蓄,正在学车的她本想要给自己买一辆新车练手,没想到深圳忽然限牌。计划被打乱,“一怒之下”的小白只好在今年1月开始看房。
在看过福田的彩天名苑、南山的友邻公寓等项目之后,小白在前海路的瑞景华庭挑中了一套30平方米的小户型。虽然房源长期出租,保养情况并不好,但75万的总价低于市场价大概5万左右,小白分析,前海门口的楼盘,未来交通一定会改善,升值潜力看好。于是小白迅速敲定了这桩交易。
年后,小白接到中介电话说,她的房子被划入南山实验学校的范围,要不要考虑出售。权衡再三,小白决定挂牌125万“到价就卖”。
前来接盘的购房者出现得很快。尽管需要缴纳银行罚息、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买家还是毅然地全款支付了房款,迅速与小白完成了交易。“在所有业主都选择反价的时候,我还让了1万呢。”小白从买到卖的3个月时间里,这套30平方米的单位价格由75万涨到了124万。
你没看错,3个月涨了49万,每平米每天平均涨5000……
卖出之后的小白,很快用这一笔钱在石厦又重新买了一套学位房。如你所知,去年之后,身价倍增。
从这两个案例,延及我自己,并且扩散到我接触过的过百个购房案例,我的总结是:如果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红利的前景预期)和人口流入(供需关系的前景预期)去对深圳进行判断之后,希望在深圳买房的话,那就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围内多看一些房,看中之后果断入手。(下图为证)



哦对了,还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在二手房交易当中,我们难免要借助中介的力量才能找到房源。有些不规范的中介线上线下的套路还不少,需要特别留心,避免被坑。结合自己的经验,找中介朋友梳理了行业里惯用的套路,以作提醒:
一、低价吸客。
在网上挂出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发布房源,吸引购房者给中介打电话,约到门店后再谎称低价房源已经售出,然后顺势推销其他房源。
对策:线上多方比对同小区同户型房源挂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房源肯定是假房源。
二、冒充业主。
在安居客、赶集等一些有业主发布房源的房产信息平台,中介假冒业主发布不存在的房源,然后约有意向的购房者看房,抓住大家“来都来了,不如顺便看看”的心里,推销其他房源。
对策:打电话时多问一些感兴趣房源的细节,甚至单刀直入验明其身份。
三、照骗。
为了吸引那些看重“颜值”的购房者,有些中介喜欢用已经卖出的优质房源照片,或者其他高档房源的照片,代替房源真实照片进行揽客。等购房者到了现场,同样的话术“那套房已经卖了”,然后带着失望的购房者看其他房源。
对策:好像在看脸的时代这没有什么对策…
四、虚构配套。
在发布房源时,有些中介喜欢添油加醋地说一些房源优点,比如并不确定的学位、尚未落实的地铁、实际上不满足条件的减免税费,等等,一个不小心,购房者就容易上当,签了约才知道自己在乎的优点并不存在。
对策:多个渠道的消息源进行比对,至少,你可以多问几个经纪人。
总之,买房是人生中一件大事(至少是一份大钱),谨慎小心为上,如果你有买房打算,几条建议参考:
①要买二手房,一定要选个靠谱的大型中介为你探到所有潜在风险并担保,二手房水很深,为了捡便宜找小中介最后把你坑了哭都没地哭(除非是特别信得过的人,否则不要私下交易,风险太大)
②实地看房前先去一些靠谱的房产网站/App查查房源信息,包括房源照片、配套和小区价格走势等,做到心里有谱以免现场被中介忽悠。(亲测链家App的可信度非常高)
③很多人问最佳买房时机是什么时候,以我个人经验春节前买房比春节后更划算。
④如果有条件,确定要买房前最好先在目标房源的小区租住一个礼拜,你很可能有新的发现……(例如白天看房哪哪都好,但一到晚上就有一群大妈在楼下广场舞)
■金山,上海房价最便宜的地方,老居民小区的房子,这两年7080万就是两房一厅,周围设施配套完整(医院,学校,银行,万达,超市都有)的新小区从来没怎么涨过,7年才涨2000一平,15年还是1万出头一平。不过我知道精英们看不起金山。我和人推荐过,很多人都觉得那么远才不买,我就要买中心地带。当然了,现在金山也涨了,翻了一倍,不过还是不贵,新小区3房350万左右。周浦最近房价跌下来了,便宜很多。那边都是拆迁房,老实说,的确偏,但是很多人之前愿意脱手,价格也在100万以内,然后你们也不愿意买,小,远,偏……我能说啥……我们本地人买房也是这样的,先定个小目标,比如买个偏远点的房子,租出去,过两年卖了在市区买个小房子,最后结婚,双方卖了小房子再贴点钱买个大房……然后你们说,你们看看本地人多有钱,600700万房子说买就买……我们家房贷20几年来从来没还清过……还有之前答案里借钱买房的两夫妻,大家也就看看吧,借了将近50万也是蛮拼的……我妈向她几十年最要好的朋友借了10万,外婆送了5万,奶奶借5万送5万,同事那边借5万……再多你也不好开口,而且这些人都是家里有积蓄,年龄大可以做主的,你要刚工作没几年问你同学朋友借钱,你估计是没朋友了……
■这是一个很认真的答案,也是给很认真地想在一线城市买房的人看的。你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正视北上深Bug般的房价,不要去妖魔化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往下看了。以目前的房价趋势来看,如果今年上海市土地拍卖的几大地王在一年内开工,建设周期假设也是一年,那么一线城市的房市的上升势头至少还将维持两年,以下回答均以以上假设为前提。两年以后,我不作预测,你要问我两年以后房价跌了怎么办,抱歉我也不知道。
在北上深,买房的第一要务,是“先上车再说”——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先买第一套房子再说,日后不管房价是涨是跌,就都有了一个置换的基础。是的,买房很烦,装修很烦,但是买房时最要不得的思路就是“一步到位”——事实上,买卖过一次房产,你可以积累下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如果就用这么一次就浪费掉是很可惜的,应该善加利用。我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是从一套小房子起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需求的改变,不断地置换,从小房子变大房子,从外环外到内环内,从一套变两套三套……而我自己,因为父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分了大房子,居住环境一直都很富余,反而没有买房/置换的动力,近几年才刚刚上车,起步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同辈人。
下面笔者就以一个上海土著的角度,以在上海买房为例来和各位搞一搞在在一线城市买房的路子。
首先,你作为一个工薪族,首次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置业,就盯着500万级别的房子,你当然会觉得买房超艰难的——再强调一遍,普通工薪族在一线城市首次购房一定要摒弃“一步到位”的思路——你还没结婚或是刚结婚,买房需求却是按生二胎加长辈过来帮忙带孩子也要够住来定的,你说你是不是想太多。500万这个价位已经属于改善型住房,而非刚需型住房(普通人首次置业)。
那么正确的选择是什么?答案是300万以内的刚需型住房。
选择一:在上海中心城区(中环内)有大量50平方左右,总价300万上下,建设时间在2000年以前,层高六层内的无电梯公房(也就是所谓的“老破小”,其实也就是房子外观差点,管道在几轮旧住房综合改造工程中基本都换好了,装修好一点也不破也不小)。
那么“老破小”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当然是总价低。大概在2000年前后(确切时间查不到了),上海市政府出过一个指导性意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原则上不再新建55平米以下的小户型住宅”——这一意见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区5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基本以“老破小”为主,在小户型中“老破小”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事实上,2015年的上海房市,成交率最高的就是这种中心城区200多万的小户型(现在相对应的则是300万上下的房子),这是真正卖给外地入沪落脚的“新上海人”的“刚需盘”,只要城市化进程未结束,你就不用担心这样的房子卖不出去。而且低总价高需求决定了这种户型的涨幅至少在平均线以上(不要相信“老破小”涨不动的鬼话,“老破小”的单价是不能和同板块的新盘/次新盘比,但以涨幅百分比来算,绝对在平均线以上,涨得比较慢的其实是单价不低、性价比不高的老高层和面积较大、总价较高的老公房)。
第二是得房率高。因为公用面积远小于电梯房,所以“老破小”的得房率通常都极高,一般都可以达到85%以上,有些福利分房性质的房改房,由于办房产证时厨房和阳台算的是半面积,得房率甚至可以高达95%以上,而次新盘电梯房,得房率能上75%已经算是良心了。你是要室内实用面积多5个平方还是要宽敞气派的大厅加双电梯,自己权衡一下。
第三是税少,物业费低。在上家普遍要求“到手价”的市场现状下,“老破小”当中“满五唯一”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由于小区老,物业费通常都低到可以忽略。
第四当然是出行方便,配套齐全。这一点其实就是数十年发展的地段加成,不再赘述。
买“老破小”除了要注意房子本身的品相和小区物业是否靠谱之外,顶顶重要的,就是选好中介!首次置业的工薪族当然是想用足首套房的政策——付三贷七、尽量多贷公积金,利率打折。但是买老房子最大的障碍就是贷款——很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缘故,对老房的贷款政策很苛刻,比如评估价远低于市场价,贷不满七成(请注意,银行放贷的额度是按他们评估价的七成算,而不是成交价的七成,比方说一套成交价300万的房子,银行评估下来250万,贷七成就只有175万,其实只贷到了总价的六成不到),公积金贷款额度受限等。但这属于银行内部风控策略,执行起来是有弹性的,这时就需要中介和银行关系好,在这些项目上就可以通融,让买家拿到相对优惠的政策。大型连锁中介在搞定银行方面比较有优势,像链家(链家是以全面收购德佑地产的方式进驻上海,而德佑当年也算是上海房产中介中的三大,所以在上海本地资源方面链家并不弱)、中原、信义这样的大中介通常都和数家银行的信贷部保持着良好关系。
这里插一句,如果很在意公积金贷款和商贷的那点利差,想多贷公积金,就不建议买“老破小”了,各行对于1990年(含)以前竣工,面积在55平方以下的“老破小”,公积金贷款卡得都比较死。
以笔者表妹今年刚刚买的婚房为例。男方是山东某三线小城市来沪,表妹上海土著,但是是双胞胎之一,双方父母能资助的首付不多,表妹结婚时已怀孕,要求住得离父母近帮忙照顾小孩方便,于是开始在家里附近看房子(虹口,内环内),预算300万。最后相中一套93年竣工49平米的“老破小”,前任房东精装修家具家电全送,小区管理也比较好,成交价290万各付税。旁边一家链家、一家托尼地产和一家无名小中介都有挂牌这套房,一圈问下来,只有链家的中介能够在中行拿到278万的评估价,远高于其他几家中介(这套房子无名中介到农商行评估下来只有220万,活生生要多付40万首付,就超预算了)。
选择二:外环附近的次新盘,比如嘉定新城、上大板块的次新盘。
外环附近新盘优势不用说了,房子新,品相好,银行贷款一般都能贷满,公积金贷得多。非常适合积蓄不多,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月收入较高,公积金缴存较高的年轻人。
以我大学同学为例,父母是回沪知青,退休后回上海买了套小房子养老,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同学大学毕业后一直租房,直到2015年结婚,买房才提上日程。房子是今年上半年买的,嘉定城区的次新盘。女方是上海人,但是家庭条件比较差,最多只能拿出30万,同学大约有40万的积蓄,问老板借了20万,一共90万作首付,预算300万以内;但是同学和他老婆收入比较高,同学税前月薪25K,他老婆也有15K,两个人一个月公积金缴存有6K多(含补充公积金),如果能贷足七成,公积金贷满120万,那么每月除去公积金冲还贷,只要再还6K多一点的房贷,对生活品质基本没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