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

夷陵败后,我爹驻于永安。像是在为大汉守着国门,也像是一种自我惩罚。我觉得他只是想离二叔和三叔近一点。我爹死的时候,我没在他的身边。二哥说:“你从今天起,是大汉的皇帝了”我听到的却是心碎的声音。(一)章武三年,三月,成都的桃花开了。我想到了三岁那年荆州的桃园,桃花也是这么绚烂。
我挥舞着木剑在桃园边的小湖上和张苞、关兴追跑。我爹笑笑说:「别闹。」
我爹摸了摸了关兴的头说:「今日桃花烂漫,像极了我们兄弟三人结拜的那天……不如……你们三人今日效父辈事,结为异姓兄弟,自此之后相互扶持,不可兄弟阋墙。」
那天我糊里糊涂的跟张苞和关兴一个头磕在地上,嘴里说着当时的我还并不懂的誓词,结拜为兄弟。然后被我爹灌了一小杯酒,一觉睡到第二天下午。
(二)
今天我睡醒的时候总觉得身上冷。
十六岁的我已经不同于结拜那年,他们都说我是天上的星斗落进了我娘的肚子里,所以叫我阿斗。
桃花拂面,我有点思念大哥和二哥。果然,即将正午的时候,二哥回来了。他一身缟素,跌跌撞撞的闯进来,只对我说了两句话:「陛下驾崩了,诸葛丞相正扶棺归来。」「你从今天起,是大汉的皇帝了。」
(三)
我爹,刘讳备,字玄德,大汉昭烈皇帝,幽州涿郡楼桑村人,少年从卢植学,洛阳游侠儿竞相追慕。擅使双剑,首创「顾应法」,一生辗转诸侯间,屡败屡战,终再造大汉,继承正统。这不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有重要的人去世,但却第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此,我刘禅刘公嗣自先父的手中接过兴复汉室的大纛,以朕自称。生命消逝的触动,最早来自于建安二十四年,那年我十二岁。
(四)
我七岁随爹搬到成都之后就再没见过二叔。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有着乌黑的长发和乌黑的胡子,一双眼睛似乎时常是微闭的。有人说二叔一旦双目圆睁,就是要杀人了。我没见过二叔杀人的样子,但我总记得有一次喝肉汤,我爹和三叔都咕噜咕噜的一饮而尽,二叔却小口小口的慢慢喝,饶是如此,还是弄湿了他那一部美髯,后来还清洗了很久。
到了冬天,二叔会把他那部胡子装在一个丝绸缝制的布袋里,以防止胡子被冻掉。二叔说这布袋是他们深陷许都时,我的亲生母亲甘夫人为他缝制的,虽然已经很多年了,却一直不曾更换。
我对娘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她生下我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时人常说我是星斗转世,我娘的凡人之躯承受不住星斗之力,是精力耗竭才油尽灯枯的。
十二岁那年我爹和曹操在汉中打了一仗,那是我爹对阵曹操唯一一次大胜。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号称虎步关右的夏侯渊的首级。我爹开心的在汉中进位为汉中王,封我为王太子。
那天所有人都很开心,只有封哥不开心。我带着太子的王冠去找他玩,却被他推开。孔明叔叔告诉我,封哥以前不姓刘,姓寇,还叫我要小心他。
我一直记得一种叫做夹沙甜肉的小吃,是封哥带我吃的。那次是在军营里,封哥麾下。那肉炸得外酥里软,肥而不腻,入口香甜,把肉的嫩香和糖的甜美结合得特别好。这种夹沙甜肉只有封哥的军营里有,后来我常常去吃的。
后来孔明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爹有一年和曹仁打仗,打赢了,在县城里庆祝胜利,大家开怀宴饮。有一个少年很安静,默默地吃东西不说话,一个士兵给他上菜时不小心把肉块掉在了地上,肉块沾满了泥沙,那少年拿起来默默地吃掉,也没有声张。
我爹很好奇,就问他:「肉掉在地上就脏了,你为什么也不洗干净,也不责骂下人,就这么直接吃了呢?」
那少年回答:「生逢乱世,一饮一啄当思来之不易,寻常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有肉吃更应该珍惜,怎么能因为掉在地上就嫌弃呢?再者士兵厨子也不过是在乱世里讨口饭吃,终日劳碌,因为这么点小事就斥责他们,我不忍心。」
我爹觉得这少年的仁心和自己很像,当时也没有生我,他一直想要个儿子,就收了这个少年做义子。这个少年就是寇封,后来叫刘封,我的封哥。
(五)
二叔讲义气,我爹当王的那天他在荆州,来不了汉中,但他的贺礼不久之后就送到了。
二叔出兵襄樊,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被二叔的兵锋吓的在讨论迁都的事。为了增援被围困的曹仁,曹操派出了徐晃、张辽等等名将。
二哥关兴来报捷的时候,我爹汉中大胜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听到这样的消息,立刻重赏二哥。那时候汉中的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襄樊的大捷将会如流星一般划过。
二叔很快就败了。一方面他仅以三万精锐出击,后援不足。徐晃和正在赶来的张辽都是曹操手下的精兵,刚刚打得曹仁龟缩,完胜于禁的二叔没有余力再次吃掉徐晃。而身后的荆州……遭遇了来自东吴的白衣渡江。糜芳和傅士仁竟然完全没有抵抗,面对吕蒙开城投降。大汉和东吴结姻亲之好,没想到他们竟会背盟,将刀兵西向。
确切的消息传来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二叔没能等到援兵,独力支撑,在麦城和平哥一起被潘璋、马忠生擒。后因为拒不投降,父子被孙权斩首。
首级送到了曹操那,我爹听到这个消息时,跌坐在地,无声哭泣。二哥哭晕了三次,我和大哥轮流看着他。二叔,就这么去了。后来曹操为二叔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我不知道我娘为他缝制的那个布袋有没有戴在他的胡子上。
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我知道二叔和荆州对大汉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几乎在同一瞬间想要冲出去为二叔报仇,但我必须先拦住二哥。二哥已经成长为一个俊俏的少年,他有一对和二叔一模一样的丹凤眼,这双眼此时充血红肿,似乎要瞪出火来。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魏延魏文长
与其说是因为他死悲伤,不如说是从前面开始积攒了几十回的悲伤点燃了。
单就蜀汉先是关云长败走麦城,然后张飞遇刺身亡,曹孟德病死,黄忠战死,刘备复仇未果郁郁而终,赵云病逝,木门道射杀张郃,到五丈原丞相病死,再到魏延大叫三声被斩……
魏延死后,前面那些熟悉的面孔全部不见,无论大人物小人物,这时顿然一阵沧桑感。刺杀董卓的丁管、以命护主的典韦刘辟王威、当了替死鬼的王垕、白门楼一言不发的高顺与从容赴死的陈宫、高喊我可助之的曲阿小将、面北而死的审配、坚守诺言的刘关张、尽心尽力的丞相、奸雄曹操、勇将黄忠赵云马超张郃等人,赫然在这时发觉到确乎早已离去。
魏延的死标志着赤壁前出场的几乎所有角色都已退场,所有故事都已谢幕,剩下的只剩邓艾、钟会、姜维三人角逐,以及司马家这种阴谋诡计的故事,再没有“今天下之英雄独使君与操耳”的豪迈,没有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雄壮,没有败走麦城从容赴死的悲壮,没有玉泉山显圣,没有倾全国之力快意恩仇,没有丞相鞠躬尽瘁匡复汉室。
或许后面更贴近史实的勾心斗角权谋诡计,但我喜欢前面的史诗。

■《三国演义》十一回,一个人物出场没有任何伏笔和提示,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汹。
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大叫”开门“。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融急命开门引入。入城之后这个人下马告知姓名“某东莱黄县人也,覆姓太史,名慈,字子义。”
孔融赏赐过后,太史慈恳求孔融借一千精兵杀敌,可惜孔融被打怂了,没同意,让他带信求援刘备。于是太史慈又单枪匹马杀出城,先是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然后被追兵八面围定,又来一手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
不顾生死,单枪匹马,万军中一进一出北海城,只为报答孔融善待自己母亲的恩情。
太史慈匹马救北海怕是完全不亚于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勇猛举动。
第十五回中,太史慈与孙策的交手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武力交手之一,双方先是马上大战五十回合,接着弃马丢枪,徒步撕打,战袍都扯烂了。全文如下:
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最后刘繇带兵赶到,终止了这场精彩的厮杀。
刘繇兵败,太史慈被抓获,感恩其德,于是请降。宴会上,太史慈提出招降刘繇,与孙策约定第二天正午返回。诸将都认为太史慈不会回来了,孙策说“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第二天正午太史慈引一千余人到寨。子义一诺,何止千金。
如果说与孙策缠斗体现了太史慈枪法出众,那么吴郡之战则体现了太史慈不输于枪法的箭法。
城上一员裨将,左手托定护梁,右手指着城下大骂。太史慈就马上拈弓取箭,顾军将曰:“看我射中这厮左手!”说声未绝,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反牢钉在护梁上。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采。众人救了这人下城。白虎大惊曰:“彼军有如此人,安能敌乎!”虽然没有黄忠百步穿杨的名声,却也毫不逊色。
可惜了,在出色的武将也有落幕的时候,罗贯中已经让他活过了赤壁之战,下一个大战役,合肥之战就是太史慈终点。
孙权损兵折将,太史慈运用计策,与戈定为内应,夜间举火为号。可惜张辽已经识破,太史慈兵败,身中数箭。孙权排张昭看望的时候,太史慈把最后的能量化成了一句呐喊“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罗贯中给了太史慈最好的死法,被合肥之战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刘关张死的时候很难过,但我知道还有孔明,孔明死的时候我知道还有姜维,姜维自杀的时候,我觉得全完了,诶。
看到姜维和刘谌死的时候我是最心痛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在不必死的情况下决然赴死,他们就是蜀汉最后的光辉。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凛凛人如是,谁云汉已亡。
“降吧,你们都去投降吧,只要我刘谌还在,谁敢说大汉已亡?我一人即是大汉。”
在国家覆亡时,有人可以奴颜屈膝为苟活丢掉所有气节,可以笑着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但不能所有人都如此啊,总应有人站出来,与国同亡,以死殉国难,这才是一个王朝应有的样子。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这种强盛,我一直心神往之。就算往后必有朝代更替,大汉将亡,最后一代也会有人愿用性命为其划上浓墨重彩的绝笔,这才是大汉最后的风骨,因为这些,汉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盛世。
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一个无兵无权的王爷说出无颜见先帝,有愧对百姓。亡国之事与他何干啊?真正应当有愧的人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后来的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是人民对他的认可。历史不曾亏待任何一人,即使千百年后,依旧能为人们铭记,他的血性与气节,为之叹服。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自入乱世一来,武侯的一生都在逆天而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将理想交于姜维,我喜欢那句描述,“龙之衣钵”。
姜维兴复汉室的决心毅力堪比武侯,在皇帝都选择投降,蜀汉已亡时还不愿放弃,身为一个一个魏国降将,所为所为,皆是报武侯知遇之恩。丞相以国士待我,维必以国士报之。春秋之后,国士之风仍在。
所以他在给刘禅密信里说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他明知复国之事凶险艰难,但未曾放弃,即使最后事迹败露,也害死了灭亡蜀国的邓艾钟会,报亡国之恨。
乱世过后必有人顺大势成王,但我更敬佩那些为心中所执不信天命逆天而行的人。关于复国,有人说军心已散,姜维最后一计必然失败,他又何尝不知?他只是想用自己的一切赌那个万一。成则汉室可兴,败则身死国灭。
如果刘谌是因为内心的绝望而选择壮烈地死去,那姜维就是为了大业忍辱偷生,等到大局已定复国无望时再选择死去。

■第一,潘凤。
壮哉我大无双上将潘凤,有万夫不当之勇,年纪轻轻便做了一方诸侯的上将,最后却因小人陷害,惨死于阵前。巅峰时期却死于太过信任别人。
手使开山大斧的潘将军,简直无敌于当代,只是未曾施展一生抱负。
呜呼哀哉!
且看无双将军武义如何。
“去不多时,便被斩杀。”
根据描述,我大上将潘凤是跟华雄有过回合的过招的,这是正大光明的战场交锋。而被孙坚吹捧的四大护法之一的祖茂,还是埋伏状态,一刀就被华雄结果了。可以推断潘将军的武功应该在祖茂之上的。
而祖茂和四大护法的程普黄盖韩当武功差不多。
程普武艺如何,“三十回合战平太史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