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李商隐|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本文图片
因为经常回答朋友们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 所以长期被当做格律派看待 。 这也没有问题 , 但是个人格律意愿并非很强烈 。 我有一贯的诗词态度 , 那就是:
写诗这回事 , 不当回事才是事 。
无论怎么高端化、美化 , 诗词这些东西就是一点精神粮食 , 在世俗生活中可以陶冶一部分人的性情 , 但是对大部分现代人来说 , 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即使在诗词昌兴的唐宋 , 正经文人也是将之视为实现自己经世治国、探求学问的一项技能而已 。 所谓之:“诗词 , 末技尔 。 ”
将一些表达感情的 , 带节奏的韵文(还是古文)抬上瑰宝的地步 , 让普通人仰视 , 其结局只有越来越凋零 。
一项文化 , 要想真正昌盛起来 , 唯有接地气 。 如果书法不是下沉到小学生兴趣班 , 纯粹靠书协的老人们来敝帚自珍的话 , 早已经被扫进博物馆里去了 。 诗词也是一样 , 要想靠诗协、靠老干部来兴起 , 其实是自寻死路 。 唯有近来的各种诗词综艺 , 才算是真正往亲民路线上行走 。
唯有潮流的 , 才是有生命力的 。
而诗词是高雅文学 , 自宋朝之后自矜身份 , 越走越凉薄 。 今天的各类综艺活动虽然只是背诗大会 , 但从调动大众文化积极性方面来说 , 毕竟是好事 。

李商隐|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本文图片
诗词文化 , 唯有下沉到民间 , 才有可能恢复活力 。
而下沉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 就是让大家都明白诗理 , 不但能读懂、赏析古诗词 , 还要学会创作古诗词 , 让新的活力、题材注入到老的文学体裁之中 ,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而新旧韵的选择使用 , 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 。
为什么不能混用新旧韵
不学平水韵?从初唐到民国的旧体诗都是押平水韵的 , 而平水韵的字词发音和如今遵守新韵的普通话发音有很大的不同 。 这是因为元朝的南下 , 带动了北方语系南侵造成语音流变的结果 。 世俗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向北方文化屈服了 , 但是在相对高端的文言文诗词中 , 因为元朝统治者的不重视 , 使用平水韵 , 也就是唐音宋调作为这种高级文体的写作基础 , 得以留存了下来 。
这是文化的不屈服 , 但直接就造成了今天我们阅读古诗词的难点 。

李商隐|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本文图片
虽然语言在融合中大致兼容 , 古音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应今天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 , 但是原来的入声字在北方语系中完全没有 , 导致大量入声字的发音归入了其它声调 , 就是“入派三声” 。
入声字派入“上、去”声的还没有问题 , 在平仄中反正属于仄声 , 但是派入“平”声的字就会导致平仄格律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混乱 。 “一”、“白”这些字在古代是入声字 , 是仄声字 , 而在今天却是“阴平”、“阳平” , 属于平声字——所以我们说新旧韵最大的区别和难点就是“入派三声” 。
如“白日依山尽” , 我们说平仄是“仄仄平平仄” , 一个标准的仄起仄收的律句 , 经常就有朋友疑惑 , 这不是“平仄平平仄”吗?这还不是关键位置的平仄混乱 , 无伤大雅 。 像“清明时节雨纷纷” , 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 其实是一三不论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是一个平起平收的律句 。 但是如果按照今天新韵的划分 , 就变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 , 四连平 , 失替 , 就不是律句了 。
新旧韵的区别就已经会造成平仄关系分析的混乱 , 就更加不要说新旧韵混用了 。

李商隐|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