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在寒冬里看到火花,产业资本的春天来了?( 五 )


综上我们作为金融机构下设的资本平台职能之一就是服务产业的 , 跟产业资本有很好的互补和融合 。

产业资本如何平衡战略和投资回报
马华:谢谢各位 。 接下来一个话题就是 , 前面如罗总提到产业资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把投资的科技项目和自身产业做比较好的融合及相互促进 。 不可避免项目方对产业资本会有比较高的期待 , 那业务的落地如何实现?产业资本在拿项目过程中 , 我指的是更纯一点的产业资本 , 他们更关注战略协同 , 可能会对比如价格、阶段、核心条款等没那么在意 , 在此过程中 , 产业资本自身如何平衡战略诉求和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即便百分百是自己的资金 , 长期下来还是需要有投资回报的 , 在平衡上如何处理?另一方面 , 专业的市场化基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们在市场上跟产业资本在项目上重合时 , 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 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开放性探讨 , 也给产业资本更多的思考 。
罗月庭:关于投资资金的来源 , 目前温氏投资管理规模资金来源占比最高的还是自有资金 。 到今天为止 , 我们是一家以自有资金为主的股权投资机构 , 市场端募集管理规模在逐年提升 。
我们聚焦的投资领域 , 具体项目如果跟上市公司温氏股份存在潜在的业务合作机会 , 比如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和疾病防控的应用的创新型企业 , 又或者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自动化应用的企业 , 温氏内部对合作企业是全开放的 。 基于这种开放性以及这个平台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促进 , 我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项目是比较多的 。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对我们集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主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
我们对项目的把握或者我们的关注点 。 量化的指标 , 每家机构都会有 , 我更想分享一下温氏投资的投资理念 。 我们对项目的理解会更加注重成长性 , 对于目前的规范性是放在第二位的 , 成长性优于规范性 , 我们会给予企业更多的包容性 。 基于我们本身有实业的背景和产业的资源 。 我们在项目类型偏好上 , 相对于新业态、新模式 , 我们更倾向于关注新产品、新技术 。 谢谢 。
李幽泉:在产业方面 , 我们做对外投资可能会基于行业本身的特点 。 前面几位嘉宾也谈到 , 我们生物医药特别是大健康的周期很长 , 一个新药的研发可能要花10年 , 在国外花10亿美金用10年时间做一个新药都不一定会成功 。 现在的对赌条款、退出时间可能跟很多专业的基金公司不太一样 。 专业的基金公司 , 一般都是“5+2”或者“5+2+2” 。 我们企业历史不长 , 但也有30多年 。 有的药10年未必能出来 , 你说不行要退出 。 说不定过两年这个产品出来了 , 金娃娃就被别人抱走了 。 产业资本更了解产业的特点 , 我们更有耐心 。 当然 , 关键的是前面你在投这个项目的判断 , 它有没有市场 。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一个项目10年后 , 找不到这家公司了 , 我们就不投了 。 可能跟其他行业不一样 , 其他行业3、5年这家行业还在就可以投 , 或者已经IPO了 , 甚至被其他上市公司并购了 。
去年、前年我们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的 , 有些到现在还看不到利润 , 你说投还是不投?这没有可比性 , 要看行业特点 。 大家听起来是一个概念 , 在我们看来它非常细分 。 药物分三大板块:化学药、中成药和生物医药 。 化学药最大的三大板块:心血管类、肿瘤药和糖尿病 。 要基于你对行业本身的专业判断决定投还是不投 。 如果决定投 , 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是大家可以商量的 。 我们本身是一个上市公司 , 在签订这些条款时 , 不能像没上市之前的签约 , 大家觉得是老朋友 , 不要抠得这么紧 。 但是律师说不行 , 由于你是上市公司 , 别人怎么签的条款 , 你还得怎么签 。
候旭亮:我就说一下我们投资过程对的产业资本投资的一些观察吧 , 仅供参考 。 首先 , 我觉得产业资本投资一个项目前还是要厘清本次投资的目的 , 是像阿里一样并购、腾讯一样搭建生态 , 还是只是单纯的就是觉得这个项目在自己的产业链上 , 自己能压到比较低的价格 , 只是想做一笔财务性投资 。 这个在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和项目方核心团队沟通清楚 , 否则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问题 。 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个案例就是 , 石头科技最早给小米的扫地机器人做代工 , 靠小米的品牌把量快速做了起来之后就开始慢慢做自己的品牌 , 开始产生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 , 现在小米就不得不选择其他的供应商给给自己做代工 , 值得大家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