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

|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
文章图片

|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
文章图片

|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
文章图片

|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
文章图片

编者按
11月16日起 , 我省党政代表团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 , 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 学习借鉴沿海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智能城市建设先行区 ,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 “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的关键时期 , 我省怎样和沿海先进地区深化合作 , 为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本报特派采访人员赴相关城市采访 , 今起推出系列报道 , 探寻对河南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访人员栾姗陈晨摄
□本报采访人员柯杨栾姗
上海 , 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 。
登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大楼 , 远眺对面的浦东陆家嘴 , 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标志性建筑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 。 地平线连着海岸线 , 喷绘着各国标识的邮轮在黄浦江里川流不息 。
天际线、地平线、海岸线扩容交会 , 勾勒出上海都市空间美学的轮廓 , 诠释着“魔都”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 。
11月16日 , 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 , 聆听上海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故事 。
“把冷板凳坐热”的苦干精神
从药片到芯片 , 换个角度看上海创新 , “片片”都精彩 。
走进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大厅 , “C位”悬挂着1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照片 , 在他们主导下 , 研究所已研制开发了100多种填补空白的新药;而在展厅 , 最重要的位置摆放着“GV-971”中国原创、全球领先的药物分子结构模型 。
上海投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 两台微电子装备光刻机正稳定运转 , 主要用于生产尖端芯片 。 在这里 , 人们津津乐道于“520精神” , 5个工作日+2个休息日 , 留给自己的时间几乎为0 , 华虹科研人员就是凭着这种家国情怀、奉献精神 , 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
“两片”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 , 是研发和投资领域的“冷板凳” 。 “不赚快钱”的上海人深知 , 没有基础研究的“深蹲助跑” , 就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的“起飞跳跃” 。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 上海凭着一股“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 , 发力卡脖子领域 , 从跟踪模仿 , 一步步跨进原始创新 。
两组数据最具说服力:
从“点”上看 , 今年前三季度 , 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增长 , 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0.8% ,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增长6.3%;
从“面”上看 , “十三五”期间 , 上海实现了原始创新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的有效提升 , 科创中心阶段性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
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 , 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销向海外 , 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国际领先……中国经济主战场上取得的一个个重大创新成果的背后 , 印刻着上海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
智慧型“店小二”的服务精神
【|对接长三角 中原新起航丨“开路先锋”是怎样闯出来的?—长三角创新观察·上海篇】拼多多成立5年 , 用户破7亿;喜马拉雅组建8年 ,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互联网音频分享平台;再加上B站、小红书……在上海本土 , 一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新势力迅速成长 。
人们不禁发问 , 上海做对了什么?
不久前 , 全国首个在线经济大学喜马拉雅大学落户上海 , 喜马拉雅有关负责人的一句感慨很能说明问题:政府在服务企业上的高效率、接地气 , 刷新着互联网时代的服务速度 , 让我们深感敬佩!
在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 , 一楼、二楼分区域开设上百个服务窗口 , 新近上线的“AI+政务服务”发挥了大作用:企业申办业务 , 只需要提供个别核心材料 , 智能服务系统就能自行生成、比对、验证、审核 , 免去了大量填表之苦和提交要件之繁 。
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单窗通办 , 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 , 在这里深度落实 。
2016年 , 发布《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
2017年 , 率先出台《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三年行动计划》 , “工业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
2018年 , 开通“一网通办”总门户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 两张网交汇赋能 , 从“能用”向“好用”和群众“爱用”不断进阶 , 让企业与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
2020年 , 出台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23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5条”等 , 强化监管思路创新 , 为新增量创造宽松环境 。
强调当好服务企业的智慧型“店小二” , 上海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 创新监管方式 , 释放了企业活力与创新能力 。
政府服务企业“智慧” , 企业服务客户“聪明” 。 上海圆通速递(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天眼”系统 , 开启实时智能管理模式 , 能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端到端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 助推经济加速跑 。
“多城协同发展”的开放精神
沿着G60沪昆高速公路 , 从上海松江出发 , 经浙江嘉兴一路向西 , 直入杭州、金华 , 滚滚车轮携资本、技术、人才等科创要素 , 快速流动聚集 。
单个城市科创资源有限 , 要想进一步创新 , 必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 。
上海把握契机 , 牵头建设“G60科创走廊” , 既向东开放与世界接轨 , 又体现自身对其他城市的拉动价值 ,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小型原位采样质谱仪;扭转相关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局面的单晶硅晶体生长系统;能同时进行视频监控、声音检测的履带式巡检机器人……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内 , 一项项产品展现了“中国创造”的形象和力量 。
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G60科创走廊沿线 , 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 。 要让企业在长三角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 实现“办事自由” ,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上海秉承“多城协同发展”的开放精神 , 打破利益藩篱 , 加速信息和资源流通 , 聚集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五个着力点” , 全力推动将G60科创走廊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
一体化未来 , 指向的是长三角的战略与使命 。
从上海松江区的1.0版本 , 到沪嘉杭联动的2.0版本 , 再到沪苏浙皖九地区的3.0版本 , G60科创走廊不断扩容升级的背后 , 正是长三角地区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 区域一体化共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
黄浦江畔 , 上海这座血脉里流淌着浪漫和冒险基因的城市 , 从来不缺传奇 , 也在不断续写传奇 。
现场感悟
拓展“研发在沿海·制造在河南”模式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 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道路” 。
河南党政代表团此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全方位吸收借鉴上海发展先进经验 , 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怀 , 在产业、技术、资本、人才、金融、要素流通等方面深化与上海的合作 , 打造跨区域合作和国内大循环的示范样本 。 省发展改革委将立足自身职能 , 拓展“研发在沿海·制造在河南”模式 , 建立健全“一对一”跟踪协调服务机制 , 力争在数字经济、枢纽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尽快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 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蓄势增能 。 (本报采访人员栾姗整理)
学界声音
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明星
上海在创新策源上作出的努力、取得的进展 , 值得我们关注学习 。
具体来说 , 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 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 , 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 , 拓展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空间 。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 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 ,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 , 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 要深化开放创新 , 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 促进跨区域通力合作 。 (本报采访人员柯杨整理)
业界回响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生态
□河南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新勇
对标学习“开路先锋”上海 , 集团发挥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生态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 结合豫沪两地比较优势 , 以资本为纽带 , 推动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化协同发展 。
一是引技入豫 , 赋能产业 。 引入国际领先的镁基固态储氢技术 , 在河南打造氢能经济带 。 二是战略入股、资本招商 。 集团已战略投资国内唯一可自主生产5纳米刻蚀设备的半导体头部企业上海中微半导体等 。 三是基金为媒 , 产业导入 。 集团牵头发起的豫沪合作产业发展基金已在本次活动中完成签约 。 (本报采访人员栾姗整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