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知县”的由来
_原题是:“知县”的由来
县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 一县之长自然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官员 。 经常看古装历史剧的朋友们会发现 , 这个职务有时称县令 , 有时称知县 。 那么问题来了 , 这两种称呼有区别吗?根据笔者学习和考证 , 这两种叫法 , 区别可不小 。
在唐代之前 , 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就称为县令 。 在汉代 , 县令任期较长 。 它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 县令近似于一方诸侯 , 区别是县令不能世袭 , 但按当时的制度可以长期任职 , 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 , 上级轻易不会换人 。
到了唐代后期 , 随着藩镇割据 , 各种政权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 , 地方官员变得不稳定起来 。 有些地方的县令不能长期做了 , 经常被调换 , 出现了空缺 , 中央只能安排人代理 , 这就叫“知某县事” , 简称就是知县 , 意思是代理县令 。 一般的事由县丞也就是副县长代理 。 后来 , 专制政权为了将地方的权力控制在中央手里 , 就不任命固定的县令了 , 也不让县令原来班底的人员代理了 , 而是经常将中央的官员派去地方代理 , 这种知县的全称为“权知某县事” 。 因为这样的官员人事关系在中央 , 自然专制政权对其更好控制 。 所以 , 后来的知县越来越多 , 县令越来越少 。
这样一来 , 专制政权使用这些临时性的官员 , 更有利于控制地方;而这些中央派来的官员 , 也不愿意长期留在地方 , 都想回去做京官 , 所以不愿意做县令 , 就愿意挂个“知”字——一来让其他官员知道 , 自己是中央派来的“上差” , 二来为了以后回到中央方便 , 他们倒是很愿意做这个临时的差事 。 久而久之 , 县令就慢慢消失了 。
两宋时期 , 县令与知县还能同时存在 , 但到了明清 , 县令这一职务就被知县取代了 。 之后 , 知州、知府的出现也是同样的原因 。
虽说后来知县不再有代理的意思 , 与县令在职权范围上也完全一致 , 但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 从县令到知县的转变 , 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体现 。 明清时代的巡抚 , 设立之初也是一个临时性的官员 , 是代中央巡抚一方 , 但时间一长 , 也就成了封疆大吏的官名了 。
【地方|“知县”的由来】其间 , 知县、巡抚 , 其词义由职责、事体本身到官名称谓的演变 , 反映了专制社会里人性中追名逐利的一面 。
推荐阅读
- 浪胃仙|泡泡龙的离世给所有吃播提了醒,浪胃仙顺势决定“转行”,新职业认真的吗?
- 结核|再见吧,“结核君”
- 感受松软海绵蛋糕“弹弹弹”
- 精河县精深加工,把每颗枸杞都“吃干榨尽”!
-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迁都”猜想|自然灾害说:洪水、地震等致三星堆古城毁亡
- 农民|春分时节小麦田间管理,做好这些工作,高产又优质
- 猴面包树|这种树“能吃能喝还能住”,养活无数非洲人,引进中国后画风变了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想吃点心不用买,教你在家做“驴打滚”,不用烤箱,软糯香甜!
- 它,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炒一炒就出锅,清爽可口,好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