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TO程立:没有双 11 的极限压强,许多创新不可能发生( 三 )
那一年以后 , 双 11 不再只是市场部门的活动 , 它对阿里底层技术提升也开始具有重大意义 。
比如 , 2010 年 , 为了技术底盘和架构能支撑互联网海量流量 , 阿里巴巴启动「去 IOE」;2013 年阿里巴巴最后一台小型机下线 , 意味着我们支撑高并发交易的能力再也没有天花板;
2013 年 , 为提升数据算力能力 , 阿里巴巴提出「飞天 5K」项目;2014 年 , 「登月」工程将阿里内部数据汇聚在一个平台上 。 这两个瓶颈打开后 , 阿里巴巴在基础算力方面的限制基本消除了 。
2015 年 , 双 11 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移动互联网极大加快了商业创新 , 此时阿里提出了「中台」战略 , 打通底层人货场、实现数据驱动的中台 , 让商业创新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 能更快地开枝散叶 。
【|阿里CTO程立:没有双 11 的极限压强,许多创新不可能发生】2017 年 , 成立达摩院也是很关键的节点 。 围绕未来数字时代的智能化能力 , 阿里巴巴形成了包括算力、算法、数据、IoT、区块链等领域的全新布局 。 此后 , 阿里双 11 进入全面智能化驱动的时代 。
到了 2019 年 , 作为前面十一年所有节点的收官、总结 , 阿里巴巴提出全面上云 , 云正式成为包括中台在内的所有阿里巴巴核心系统的承载平台 。 我担任阿里巴巴 CTO 后 , 开始了对「云上」的思考 。 让我从技术角度总结过去十一年双 11 , 我觉得大概是这样一个历程 。
张鹏:听起来 , 双 11 就是阿里巴巴的「运动会」 , 每年都琢磨着更高、更快、更强 , 压力之下 , 你们反而被往前推着上了一个一个新的台阶?
程立:客观地说 , 在阿里巴巴双 11 的历程中 , 有几次管理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为了双 11 这一天的大卖和流量峰值 , 我们对技术的投入那么大 , 这笔账到底划算不划算?到后来没有人再怀疑这个问题 。
比如 , 不做全链路压力测试的话 , 根本不具备迎接新时代日常流量的能力 。 双 11 的「变态」变成未来的「常态」 , 倒逼我们做各种创新 , 倒逼我们的云成为最强大的云 。 不处于当时的极限压力之下 , 你不可能突破常规去思考 , 一个典型例子是 , 为了支撑双 11 的流量 , 支付宝一个不到 100 人的团队 , 研发出可代替甲骨文数据库的 OceanBase 数据库 。
没有双 11 的巨大「压强」 , 很多重大创新不可能发生 。
张鹏:是否可以打个比方?过去双 11 就像人类在地上百米冲刺 , 人体肌肉能力有极限 , 再提升也就是百分之一秒级别了 。 但如果用数字化的发动机 , 通过天上飞来解决 , 就有秒级的提升空间 , 这就是要用商业创新问题 , 最终要用系统重构来解决的意义吧 。
程立:是的 , 这个总结特别形象 。 阿里巴巴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的维度内做商业和技术的联合设计创新 , 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重构 。 如果商业只是把技术当作工具 , 或者技术只是把自己当作资源 , 是不可能形成任何「大设计」的 , 必须要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突破 。
本文插图
阿里巴巴 CTO 程立(左)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右)对话
张鹏:阿里创始人是文科生 , 但技术体系反而做得特别厚重 , 敢于突破高难度、高风险的问题 , 为什么?
程立:跟阿里巴巴背后的基因有关 。 我们一直说要天马行空、脚踏实地 。 一方面 , 要非常有理想 , 另一方面 , 有理想后必须要落实、执行好 。 我认为阿里巴巴一直有这样的两拨人存在 , 且高度互信 , 阿里巴巴很好地将这两股力量融合在一起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 阿里巴巴并不是技术最好的公司 , 但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 我们慢慢成为技术最好的公司 。
张鹏:从战略眼光到落地执行 , 要形成闭环往往都挺难的 。 既要有宏大颗粒度的梦想 , 又要有中等颗粒度的世界观 , 还要在每个小颗粒度上落地实现 , 一个组织怎么才能同时做到这一点呢?
推荐阅读
- 用户|拼多多涨超20%,用户数增长逼近阿里,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农业|西安仓开仓 阿里数字农业再布局
- 路遇十三|提取阿里、淘宝小视频软件,可快速批量提取淘宝视频事前准备:步骤演示:
- 京东|BATJ的江湖:腾讯称雄文娱,阿里京东逐鹿电商物流
- 京东|京东健康上市在即,能与阿里健康一战否?
- 腾讯|“收割者”:腾讯阿里的“20万亿帝国”
- 城外诚|城外诚与阿里天淘“联姻” AI新零售成“秘密武器”
- 北京商报|城外诚与阿里天淘“联姻”AI新零售成“秘密武器”
- AI烽火|小米和阿里都在用的产品研制之道
- 大猫财经|多年前投资阿里、曾花3600拍下马云大作,这个神秘男人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