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搞笑君|太多人把自己的话说得跟背诵一样

摘要:评论员竭力模仿新闻主播 , 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话 , 说得跟背诵一样” , 为了“显得”很流利、没有中断、口才很好、完美主播人设 , 不假思索 , 斩钉截铁 , 不留任何“磕巴” , 努力砍掉那些思考留下的痕迹:慢、断裂、停顿、犹豫、不确定、对话感、不工整、“是吧”“嗯啊”之类的思考助词 。 评论就是思考 , 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 既然是思考 , 就应该保留常人思考会留下的痕迹 , 让人觉得你是在思考 , 而不是“背一些别人教你的话” 。
励志搞笑君|太多人把自己的话说得跟背诵一样
文章图片
吐槽青年出品
给一个短视频评论大赛做评委 , 跟文字评论不一样 , 出镜的视频评论更是对一个人表达素质的全面考验 。 不仅考验观点、角度和逻辑 , 更考验口头表达、镜头表现力、气场、语态、肢体与观点的协调动员 , 口头表达能不能跟上思考的速度 。 一个整体的感觉是 , 选手多是在背稿或念稿 , 为了表现自己在镜头前很流利 , 不打磕巴 , 背得很熟 , 模仿新闻主播范儿 , 语速飞快 , 不留空隙 。 一看就知道就费力背出来的 , 而不是“说”出来的 。 评论员竭力模仿新闻主播的语态 , 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 这种主播语态使评论徒具表演 , 而缺乏评论应有的“思考质感” 。
前段时间看央视前主播李小萌的一段分享 , 很深刻 。 小萌现在做一档话题评论类节目 , 她谈到了节目录制现场与导演的这样一段对话:
那天 , 我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 , 导演凑过来说 , 小萌姐 , 你试试慢点说 , 不完整地说 , 断断续续地说 , 行吗?我说 , 为啥?他说 , 要不你说的话 , 就特像是我教你的 。 小萌反思说:因为说话过于流畅和工整 , 我常常把自己的话 , 说得跟背诵一样 , 让人以为我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 , 这也是不服不行 。
非常棒的反身性专业思考 。 评论员竭力模仿新闻主播 , 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话 , 说得跟背诵一样” , 为了“显得”很流利、没有中断、口才很好、完美主播人设 , 不假思索 , 斩钉截铁 , 不由分说 , 滔滔不绝 , 不留下任何“磕巴” , 评论员努力地砍掉那些思考留下的痕迹:慢、断裂、停顿、犹豫、不确定、对话感、不工整、“是吧”“嗯啊”之类的思考助词 。 ——可是 , “不假思索”难道不是评论的大忌吗?“不假思索”的另一面就是“不过脑子” , 评论就是思考 , 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 既然是思考 , 就应该保留常人思考会留下的痕迹 , 让人觉得你是在思考 , 而不是“背一些别人教你的话”、“重复一些张口就来的正确废话” 。 不假思索的话 , 往往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
“端庄”这个词被消解为“端装” , 意即 , 端着 , 还装 , 把自己架起来 , 刻意“剪”去常人的思考语感 , 塑造出那种“不假思索”和“不由分说”的流畅工整和表达气势 。 有些评论之所以让人觉得缺乏真诚 , 就在于“不像是自己在说话” , 不是跟人对话 , 而是表演 , 对着一个冷冰冰的镜头把别人教的话字正腔圆完整不漏地背下来 。 评论是一种需要投入“真诚”的文体和表达方式 , 什么是真诚?真诚有两个重要内涵:一是说经过自身思考的话 , 内容的真;二是要让人觉得你有跟别人对话的心理准备 , 这是态度的诚 , 是谓真诚 。 说人话 , 以人的方式说话 。
我知道 , 很多视频评论员镜头前工整流利“像背出来”的评论 , 也是他自己的思考 , 是他自己的观点 , 但为了模仿主播范儿 , 就逐字逐句背下来了 , 这种背诵“逐字稿”的评论习惯 , 会带来很多问题 。 评论员白岩松就反对这种背诵法 , 他说:如果你要说的一大段话 , 你都按逐字稿背下来的话 , 那么请记住 , 你脸上的表情就是你下一句话的表情 。 因为您说这句话的时候 , 脑子里就在想 , 下一句话是什么?下一句话是什么?一旦您脑子里想不起来下一句话是什么的时候 , 您的大脑就会出现空白 , 从而很紧张 。 ——也就是说 , 逐字背诵的评论 , 一方面带来表情的不自然 , 总是错位 , 二是带来紧张 。
写《个人知识》的哲学家波兰尼在分析思考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时谈到了“怯场” , 一个人为什么会怯场?他的分析很深刻:由于焦点注意力被引向动作的附属因素而产生笨拙状态通常被称为自我意识(不知道手往哪里放) 。 怯场产生的原因似乎在于一个人急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要找到或想起的下一个词——或下一个音符或手势动作上 。 怯场破坏了一个人的现场感 , 而现场感本身是可以顺利地引出一个人的词语、音符或手势动作的恰当顺序 。 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让自己的心灵保持运行 , 使它清晰地把握着我们首要关注的整个活动 , 那么怯场就可被削除 , 动作又可以变得流畅 。 ——也就是说 , 初学评论时 , 那种模仿主播范儿的“流畅工整” , 反而破坏了思考的流畅与衔接 , 带来怯场和表情的错位 , 以及让受众反感的“装” 。
评论需要保持思考的本性 , 另一位央视评论员在他的书中也谈到过评论的自然:回归说话的简单 , 不用过分要求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把话说得精彩而束缚了自己 , 给自己松绑 , 给话语松绑 。 ――我觉得 , 其实也是给观众松绑 , 那种“去除了思考痕迹的快速背诵” , 除了让受众觉得不真诚 , 还带来了一种压迫 , 受众没有了思考空间 , 只能跟着你密集的话语轰炸无思考地快进 。 保持思考痕迹的停顿 , 踌躇 , 空白 , 让评论有思考的质感 , 也让受众有琢磨的时间 。 这是一种三重减负:给评论减负 , 给评论员减负 , 也给听众减负 。 值得琢磨的好评论 , 容得下冷场、安静、慢节奏、磕巴 。
【励志搞笑君|太多人把自己的话说得跟背诵一样】另外 , 评论节奏跟新闻主播节奏也是不一样的 ,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表达节奏 , 我一向觉得 , 口头表达速度与思考速度的协调 , 是一个人表达的最舒服状态 。 新闻主播节奏受到时间约束 , 在限制时间里尽可能说更多的字、播更多的新闻 , 而评论应该去调和这种节奏 , 让人有思考的空间 , 评论员应该用自己习惯和舒服的节奏去说话 , 而不是被别人的语速带节奏 , 一个人说话时失去了自己惯常的节奏 , 就会慌乱、怯场、不自然、说假话、背答案、用套话掩饰 。 记住 , 保持自己的节奏定力 , 观点梳理清楚了 , 自然能按自己舒服的节奏表达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