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消费研究小组|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 追寻远去的侠客梦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 追寻远去的侠客梦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 追寻远去的侠客梦
本文插图

武侠文学的热潮已然退去 。 曾经 , 从水浒英雄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到金大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 , 笑书神侠倚碧鸳” , 一代代文人墨客身在尘世 , 而欲窥江湖之杳渺 , 借侠客之行吐胸中块垒 , 书写了多少“江山笑 , 烟雨遥 ,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侠义传奇与儿女情长 。 本次两位对谈嘉宾都是1970年代生人 , 小时候即受到武侠文化的深刻影响 , 他们眼中的武侠是什么?他们隐匿的侠客梦将如何通过写作来呈现?他们心中的至高武学境界又是什么呢?千古文人侠客梦 , 江湖路远 , 且看他们如何追寻远去的侠客梦 。
育邦 宋世明 / 文
育邦:我们常说 , 千古文人侠客梦 。 其实 , 于我们而言 , 很小的时候就朦胧地生出属于自己的“侠客梦” 。 我记得小时候 , 先听评书《水浒传》 , 快意恩仇的武松、拳打郑关西的鲁智深、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都是我特别神往的人物 , 要么武功高强、锄强扶弱 , 要么身怀绝技、侠肝义胆 。 可以说 , 《水浒传》是具有武侠元素和武侠精神的长篇小说 。 后来听的评书《童林传》倒是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 。 到初中时 , 金庸风靡大江南北 , 我也是昏天黑地地读起金庸 。 为此 , 自然少不了父母和老师的责骂 。 这种“触犯禁忌”的阅读也潜移默化地带给我正义和邪恶、任侠与龌龊、个人与家国等朦胧的意识 。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 , 武侠小说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文学的滋养 , 而且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江湖 。
宋世明:你所说的武侠阅读史 , 或者说痴迷史 , 我同样经历过 。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 偶尔从上高中的三舅的床铺底下翻到一本“大书” , 开本大 , 也很厚 , 封面上就是一个人拉开一张弓 , 背后一轮夕阳 。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本书叫《射雕英雄传》 。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 看得茶饭不思 , 满脑子里飞檐走壁 , 摘叶飞花 , 什么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卧龙生等 , 熟得像自家的亲戚 。 初二的时候 , 我发了狂 , 偷偷写了一部武侠小说 , 名字忘记了 , 估计是可怜少年被人追杀 , 坠落山崖之后 , 遇上绝世高人传授了啥武功 , 从此再战江湖之类的 。 这本书在同学手里传了很长时间 , 可惜被校长没收了 。 对于我们这样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甚至是80后一代而言 , 武侠确实是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
育邦:武侠 , 包含着“武”与“侠” 。 武侠小说的界定也并不是十分清晰 。 武侠小说 , 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小说 , 既不能用《天龙八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去评定衡量最早的《史记·游侠列传》、唐人的《聂隐娘》《昆仑奴》 , 也不能用《虬髯客传》来厘定武侠小说的范畴 。 (金庸先生说 , 《虬髯客传》一文虎虎有生气 , 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 )我们倒不必刻意去考察武侠小说在历史文献中的前世今生 。 就“武侠”二字本身而言 , “止戈为武” , 是手持兵器之意 , 当然也暗含着和平的诉求 , “武”是物质性的 , 是外在形式的;而“侠”包含着“游侠、任侠、侠骨柔情、侠肝义胆” , 是内在的 , 是精神性 , 是人性中闪耀光芒的部分 。 梁羽生先生曾说过:“侠是灵魂 , 武是躯壳;侠是目的 , 武是达成侠的手段 。 ”“武侠”既是仗剑行侠、快意恩仇 , 又是笑傲江湖、浪迹天涯 。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 追寻远去的侠客梦】宋世明:武侠到底是什么?肯定不是打打杀杀 , 那叫武打 。 在这个意义上 , 我还是认可梁羽生先生所说的侠要有灵魂 , 武是外在的表现和手段 , 也就是大家在金庸小说中最为推崇的那句话: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 。 武侠小说应该就是一种具备一套文化逻辑的世界设定 , 具有某种自足文化符号的文学类型 。 比如门派、武功、侠客的定义、江湖的规矩等 , 是一种圈层文化 。 这种文化符号有的属于圈内的人明白 , 有的也可以越出圈子 , 成为社会能够接受和流行的文化共同体 , 比如《水浒传》里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义气 。 当然 , 文学不能脱离社会 , 武侠小说同样如此 。 文学关于社会的想象有多种可能和空间 , 武侠小说就是一定社会时期文化政治展开的情感产物及其在文学上的诉求和时代想象 。 要是从其文化功能上看 , 武侠也可以算是成年人的童话、少年郎的狂欢 , 承载着个体对这个世界抗拒与逃离的复杂矛盾情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