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技是如何走向一体化的?

1914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爱因斯坦在《告欧洲人书》上签字 , 呼吁停止战争 , “欧洲联合起来” 。19年后 , 不堪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 , 身心俱疲的爱因斯坦带着全家移民美国 , 从此再也没有踏上故乡德国的土地 。到了美国后 , 爱因斯坦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在这个全球最顶尖的理论研究机构里 , 科学家几乎都来自欧洲——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来自匈牙利 ,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来自一个德国犹太家庭 , 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则来自奥地利 。这些从欧洲迁往北美大陆的科学家 , 带动了美国科技的迅速崛起 。 美国因此成为上世纪40年代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源地 。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奠基者都是欧洲人 , 但如今世界的科技中心却并不在欧洲 。战后世界风云骤变 。 在科技加持下 , 美国从此走上了所向披靡的霸强道路 。 而失去了科技优势、政治四分五裂的欧洲 , 至今仍在重归一体化的泥泞道路上艰难前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欧洲人深知科技对经济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性——科学可以无国界 , 但科研能力却是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实力砝码 。01 步履维艰的科研一体化相对于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 , 欧洲的科研联合可谓姗姗来迟 。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启动 , 但统一的科研资助计划——“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直到80年代才正式推出 。欧盟研发框架计划是欧盟成员国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计划 , 至今已经完成了七个框架计划 , 第八项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正在实施 。为什么一定要联合?这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技术革命 , 大量新技术处于从零到一的发现状态 , 一个小国家乃至于一个人 , 单枪匹马去探触科学技术的边界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攀高 , 一个苹果落地就能发现万有引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 尤其进入电子时代后 , 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在摩尔定律的鞭策下一日千里 , 相应投入的研发资源也呈几何级数倍增 。 这时候 , 小国家的资源弱势就凸显出来了 。20世纪70年代 , 在讨论第五代战斗机的预研计划时 , 瑞典人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 最终国内形成一个共识:小国难以独立承受研发的沉重负担 。 而此时 , 德、法、英等国正因为ECF(欧洲联合战斗机)的协作分工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欧洲科技是如何走向一体化的?
法国退出ECF计划后独立研发“阵风”战斗机 , 德英意西四国则最终联合研发出“台风”战斗机欧洲面临的另外一个尴尬是 , 由于各自为战 , 研发代价总要比其竞争对手要高 。以数字电话公共交换系统的研发为例 , 欧洲各国总共花费了70亿美元 。 美国只花了一半的钱 , 日本更是只花了四分之一 。1985年 , 在一次欧洲技术合作会议上 , 德国外长根舍再一次把科研一体化摆到桌面上来谈:欧洲只能全力来对付挑战 , 只有当它们的力量联合在一起时 , 才能在尖端技术方面与美、日并驾齐驱 。实际上早在1973年 , 就有人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区的想法 。 20多年来 , 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领导人的演讲中 , 但直到2000年 , 欧洲研究区(简称ERA)才正式成立 , 可谓不易 。千呼万唤的ERA被寄予厚望 , 要在欧洲建立科学技术的通用“市场” , 促进科研人才在欧洲各国间流动 。 同时 , 迫使欧洲各国在10年内将科研预算的GDP占比从1.82%提高到3% 。从结果来看 , ERA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 8年后 , 这一比值仅仅上升了0.08% 。 在第六研发框架的数千个项目建议中 , 仅有1/5立项 , 而其中又只有50%的项目获得了经费支持 。经费不足的背后还有欧洲各国的怨念 。 由于体量差异巨大 , 各国的科研投入也不平衡 。 小国研发经费投入不到大国的两千分之一 , 却可以共享这些科研成果 。 贡献少、伸手多的小国和贡献多、抱怨多的大国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 将来之不易的科研一体化重新撕裂 。然而 , 这还不是ERA面临的唯一难题 。 2000年 , 一篇名为《逃离欧洲科学》的报道中 , 作者尖锐指出ERA的“过度官僚化”:即使是研究组长或教授 , 也难以获得研究资金 。 科学家不得不把精力更多放在撰写提案上 , 以勉强符合研究项目要求 , 而不是产出高质量的科学成果 。 ”即使幸运地获得了经费支持 , 也并不意味着后面就一帆风顺 。 一家波兰的科研机构获得资金 , 想要雇佣德国科研机构的科学家 , 却发现由于制度障碍根本签不了合同 。 在向ERA求助后 , 就进入漫长的等候处理期 。 要等多久?至少两年起步——因为ERA正忙着处理无数个类似的案子 。这些堆积如山的小案子让ERA深陷泥潭 。 难以想象 , 肩负欧洲科研一体化重任的超级机构 , 居然被一个个小小的诉讼案拖得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法律权力 , 也缺乏政策机制 , ERA作为一个行政机构 , 实在没有能力来迫使欧盟各国合作 。 科学家们虽然名义上有ERA的庇护 , 但跨国做科研仍然面临巨大风险 , 包括失去退休金、社会保险 , 甚至还会被双重征税 。 而官司 , 似乎永远也打不完 。与此同时 , 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失时机地对欧洲科研人才频抛媚眼 , 许以丰厚待遇 , 几乎快要挖穿欧洲科研的墙脚 。 对此 ,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团队不得不发出警告:除非欧洲简化研发资助流程 , 否则顶尖科学家将流失到其他国家 , 尤其是美国 。众望所归的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终于在2007年2月27日成立 。 到2015年 , ERC成果的国际协作比率比欧洲第七研发计划的平均水平高出8% , 在世界知名科研机构中一骑绝尘 , 而ERA却还在追赶欧洲的平均水平 。 欧洲科研一体化终于有了实质上的突破 。02 欧洲的“科学春天” ERC诞生前夜 , 其创始人福迪斯·卡法托斯(Fotis Kafatos)教授激动得彻夜未眠 。 这位年近古稀的遗传生物学家 , 希望通过ERC发起欧洲乃至泛欧洲的科研竞争 , 将过往的重重障碍一扫而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