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技是如何走向一体化的?( 三 )
(接上图)塞尔维亚总统继续说 , “在这次困难中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的是中国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除了经济上一路高歌猛进 , 持续追赶欧美强国 , 政府同样在持续探索通过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资助模式 。上世纪后期 ,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盟的尤里卡计划等带给中国人巨大的震动和启发 。 为了加快追赶国际先进 , 在科研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 , 中国完成了对科研院所、大学、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 国家放弃了对上述机构的财政直接拨款 , 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性的科技计划项目——砸烂了研发体制的“大锅饭” , 谁能干好活 , 谁就能拿到更多的国家资助资金 。1986年 ,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几位老科学家提出了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 时任中科院科技开发局局长的张宏 , 将这些建议提交给邓小平 , 直接促成了“863计划”的出台 。 同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建立 。一年后 , 国家组织了200多位专家 , 选定了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科技发展重点计划 , 7个领域包括生物、信息、自动化 。 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激光 。863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由科学家倡议、政治家决策、中央政治局讨论的科技计划 。 计划实施10年后 , 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 , 其中540多项达到国际水平 , 567项获国家或部委级奖励 , 获国内外专利244项 。 1996年 , 在进行“863计划”的十年成果汇报时 , 军委副席张震说:“如果不是小平同志及时决断 , 我们将愧对子孙” 。863计划出台11年后 , 国家又推出了“973计划” 。 前者发力于高技术研发 , 后者更侧重于重大前沿科学研究 , 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973计划以5年为周期 , 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展开研究 。 与863计划相比 , 973计划更加开放 , 欢迎国际合作 , 并曾经与欧盟达成协议 。2016年 , 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发布 , 将原有的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计划整合到一起——863、973这两个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数字 , 成为历史名词 。2020年1月 , 由教育部牵头 , 人才为主导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正式推出 , 主要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 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进行招生 。除了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引外 , 培养未来后备学科人才是“强基计划”所承担的新时期历史使命 。
北京大学给“强基计划”录取的湖北考生颁发录取通知书欧洲科研一体化的艰难探索给予中国的启示是:政治上的稳定支持、经济上的持续投入是科研力量整合的基础 。 在此基础上 , 还需要高效的机制、专业的团队 , 以及接地气的甄选标准和强大的甄选能力 。欧洲科研一体化时打破的偏见 , 也存在于中国的科研土壤里 。 与欧洲当年国籍、年龄、性别、学科的“四唯”不同 , 中国科研亟待破除的“五唯”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 。 与此同时 , 被戏称为“青椒”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统筹解决 。 其中 , ERC完成度较高、也是最为关键的“协同创新链条” , 更是值得我国借鉴的重要经验 。政治稳定、经济向上的社会环境 , 是优渥的科研土壤 , 也是吸引科技人才的根本 。正如上个世纪的美国 , 依靠容纳欧洲“科学家难民” ,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 成就了其今日的科技地位 。 今时中国 , 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科学技术进行投入 。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未来的中国 , 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家的“应许之地”?
推荐阅读
- 默克尔:从物理博士到“欧洲大婶”
- 喜剧西西|考专硕仍是学硕, 如何选择?
- “他赢了”但“我没有输” 这场选举将如何结局
- 欧洲国家是在19世纪百年和平年代将势力扩张到东方
- 摩尔多瓦总统选举:亲欧洲的前总理桑杜暂领先
- 美剧去哪看|中危人群的ASCVD一级预防,如何更有效TIPS-3研究结果发布AHA2020
- 百余年来,犹人如何在全球扩张自己的政治版图?
- 山西悬空寺惊现高科技,膨胀螺丝古以有之。
- 财迷‖债市炸锅及如何避免我们的养老金被血洗
- 它才22岁,就成为中国科技展“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