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红土地又写新传奇( 二 )


“镇上配套好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厂房 , 还落实了经销商渠道 。 现在每天有20多人在这里务工 , 平均工资每天150元 , 将来 , 最多可以容纳200多人就业 。 ”朱道贵坦言 , “如果当年有这样的好政策和机遇 , 我就不用在外面待30多年了 。 ”
舞台 , 也是年轻人的 。
90后白石村村民朱鑫 , 高中毕业去广州务工 , 两年后 , 他却回乡和父亲一起养猪了 。 村里人直说看不懂 。 朱鑫家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 , 父亲朱道生不甘贫穷 , 当年便开始尝试生猪养殖 , 奈何不太懂技术、市场 , 一直未见起色 。 父亲动过让朱鑫回来帮忙的念头 , 却被一口回绝:“网络都没有 , 手机就是块砖头 , 让我在这里窝着?”
2018年 , 同是90后的驻村第一书记郭海宁 , 和回家过年的朱鑫有了一次长谈:才1年多 , 网络村村覆盖 , 自来水家家通 , 路也好了 , “国家这么扶持 , 还愁什么?”朱鑫最终决定返乡 。 利用网络 , 朱鑫不仅学会了养殖技术 , 还开拓了网上市场 。 2019年通过自繁自养 , 出售生猪200来头 , 净赚30万元 , 一把摘掉贫困户帽子!如今 , 朱鑫的养猪合作社已经带动了10来户贫困户 。
“赣州10112家合作社中 , 超2000家是返乡人员创办或领办的 , 其中近4年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 , 将近一半由返乡人员领办 。 ”赣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吴玉明认为 , “他们对乡土有感情 , 对乡情很熟悉 , 通过他们带动 , 就业扶贫就有了持续的造血能力 。 ”
约145万返乡人员
车间自动传送架上 , 不断有制衣半成品传送过来 , 刘小英双手不停 , 认真检视 , “没问题!”微微皱起的眉头舒展开 , 又拿下一件 。
枯燥却又满足 , 作为兴雪莱公司制衣流水线上的熟练工 , 刘小英月薪可以达到3000元 , 公司包食宿 , 还有班车送到村 , 每周都能回去看孩子 。 这样的打工生活 , 家住于都县仙下乡三段村的刘小英从未想过 。 在广州打工的日子里 , 她思念孩子 , 更为生活发愁 , 两口子以打零工为主 , 一个月挣到手里的钱有6000多元 , 但刨去房租、吃饭等各类花销后 , 剩下没多少 。
刘小英告诉采访人员 , 2018年9月 , 她与丈夫商量 , 丈夫仍然外出寻找就业机会 , 自己则在家附近务工 , “现在 , 我正在动员老公 , 让他也回来和我一起上班 。 ”
“全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累计约145万人 。 ”吴玉明道出一个让人惊讶的数字 , “家门口就业 , 更能够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 ”
5年前 , 赣县区大田乡大坳村村民黄芳英和丈夫商量返乡务工 , 至今两口子仍然对自己的决定庆幸 。 老人生病 , 两个女儿上学 , 在广东服装厂打工两年 , 并不能解决全家的贫困问题 , 2014年被认定为贫困户 。
2015年 , 黄芳英和丈夫返乡开了一个服装家庭作坊 , 专门加工广东订单 , 起早贪黑 , 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 脱贫刚刚及格 。 2016年 , 红色的脱贫证贴在入门最醒目的墙上 , 黄芳英说自己的日子有了盼头 。
此时的大坳村 , 同样在为脱贫而奋斗 。 武警江西总队挂点帮扶 , 建成14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 , 1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拔地而起;全村基础设施改善 , 新修道路10公里;2800多亩脐橙、1580亩油茶漫山遍野 。 曾经的深度贫困村 , 如今改头换面 , 却仍保留着如画美景 , 难怪有返乡者投巨资 , 要在这里建一个高端田园综合体 。 2019年 , 大坳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
黄芳英的决定 , 跟着大坳村在变 。 2018年 , 她放弃收入一般的小作坊 , 通过扶贫金融产品 , 贷款培育5亩脐橙 。 每天早上5点起床 , 收拾好家里 , 便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工地上做工 , 下午5点做完工后 , 再到山上的脐橙园里帮爱人修枝上肥 , 加上公益岗工资、脐橙产业奖补、光伏发电红利 , 两口子去年一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 黄芳英说:“过去累得没奔头 , 现在再累 , 都要上山看我的脐橙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