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壹条 郭文静|评理想汽车"打脸式"召回:新造车能否挑战监管底线?( 二 )


经过这次事件后 , 希望理想汽车以后能够吸取教训 , 少玩点造新词的小聪明 , 踏踏实实做用户的“自己人” , 再有就是把“真性情”的人设也立得高级一点 , 少爆粗口 , 多跟用户聊点有用的 。 尤其是对于新造车经验不足的玩家而言 , 硬件上的缺陷一旦暴露 , 就不应该淡化甚至美化 , 大大方方召回才是真正对用户负责 。
而在此次理想“打脸式召回”事件背后 , 也凸显了新造车企业与传统汽车质量监管制度的“代沟”和盲区 。 比如 , 涉及到硬件尤其是行车安全的缺陷一旦暴露 , 按照相关的召回制度 , 企业应该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备案并提出召回申请 , 但现实是 , 理想居然可以通过“硬件升级”的做法蒙混过关 。
而且 , 这中间预留给像理想这样的新造车企业的选择权居然那么大 , 比如说一开始官方表态“不用召回”只需要“硬件升级”就能解决问题 , 到最后官方出道歉信并宣布重新启动召回计划 , 这个也是理想自己主动提交的 。 而且 , 根据理想的说法 , 这两个不同的做法都跟监管部门“前期沟通过” 。
值得深思的问题来了 , 对于新造车企业 , 我国现有的汽车召回制度 , 真的预留出来了这么大的“执法弹性”吗?
类似理想这样的“硬件升级“这种做法到底符不符合现有的汽车缺陷管理办法和汽车召回制度?如果新造车企业可以通过“硬件升级”方式 , 替代更符合现有法规要求的“召回”举措 , 是否意味着更多的传统车企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 获得有关部门的“网开一面”?
既然硬件如此 , 那么软件呢?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 现在很多新造车企业都以整车OTA为荣 , 但软件升级后的安全监管显然又将对现有的质量管理和召回监管体制抛出新的挑战 。 比如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 , 一旦暴露出涉及安全的BUG , 到底是需要召回还是OTA来解决?
【车壹条 郭文静|评理想汽车"打脸式"召回:新造车能否挑战监管底线?】 理想汽车“打脸式召回” , 暴露的不仅仅是部分新造车企业所宣扬的用户思维背后的底色 , 更暴露出来现有的汽车质量和安全监管制度上仍有不少漏洞亟待弥补 。 在各种造车的新技术和新思维面前 , 相关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与时俱进 , 否则居心不良的玩家极有可能利用现有政策漏洞 , 做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