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穿什么样的裤子在古代是个问题( 二 )


霍光的做法很粗暴 , 最终也没有达目的 , 但这件事恰好赶在文化和物质条件都准备到位的时间点上 , 所以无意之间成为推手 。
有个成语“纨绔子弟” , 也与裤子有关 。 其中的“绔”字最初写作“袴”或“裤” , 后来才写成了绞丝旁的“绔” 。
《汉书·叙传》上讲到一个人班伯 , 是汉代名门望族班家的一员 , 比班超班固都早 。 这个人“出与王、许子弟为群 , 在于绮襦纨裤之间 , 非其好也” 。 班伯经常跟王、许两位皇后家里的子弟们一起玩 , 这些子弟们穿的都是绮襦纨裤 。 这是“纨绔”一词的前身 。
早期的袴穿在里面 , 外面有裳遮挡 , 所以往往用低档面料制作 。 后来在汉朝的文景之治和丝绸之路畅通的环境下 , 富人消费丝绸不再是大问题 , 所以逐渐演变为“纨绔” , 暗示用料的讲究 。
纨最早是由古齐国出产 。 根据《列子·周穆王》的记载 , 周穆王时代就有了齐纨 。 西周早期 , 姜子牙治理下的齐国 , 丝绸业是整个华夏最发达的 。 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句诗:“齐纨未足时人贵 , 一曲菱歌敌万金 。 ”(《酬朱庆馀》)古代丝绸论名贵 , 锦第一 , 纨其次 , 锦厚重 , 纨轻柔 。
合裆裤成为魏晋南北朝流行装束
有汉朝打下的基础 , 再加上一直穿裤装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 合裆裤就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装束 。
比如 , 袴褶 。 袴褶本是胡服的一种 , 上服褶而下服袴 , 褶是一种短上衣(图3) 。 这种装束方便骑乘 , 所以多用来做军服 。 袴褶在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 , 逐渐被汉族接受 , 到南北朝时已经成为流行的服装 。 《太平御览》引《西河记》当中的一段话:“西河无蚕桑 , 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 。 ”
比如 , 大口裤 。 汉代以前 , 游牧民族所穿袴褶 , 其袴口较窄 , 被称为小口袴;传入中原之后 , 由于天气相对较热 , 汉服也有宽松的传统 , 所以演变出大口袴(图4) , 官贵、百姓、军人 , 都有穿着 。 上世纪80年代初 , 中国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喇叭裤 。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烫一头卷发 , 拎一台录音机 , 再穿一条喇叭裤上街 , 尽管裤脚扫过路面会沾上很多尘土 , 但仍然非常时髦 。 今天看来 , 喇叭裤与南北朝时期的大口裤有着相当大的神似 。
再比如 , 缚袴:大口袴不便于行军打仗 , 于是就想到在膝盖处把裤腿缠起来 。 这种裤子始于三国时期 , 到晚唐以后逐渐消失 。
衣裳制和衣裤制一直并行于中国历史 。 南北朝以后 , 两者不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差别 , 而是逐渐演化为女装以衣裳制为主 , 男装以衣裤制为主了 。
(作者系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