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 二 )


1、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 。 “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 , 上下保持匀称 。 上以提顶(提顶时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相吸相系 , 上体从锁骨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 , 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 , 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相随 , 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 , 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 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 , 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 , 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的关键 。 人的脊椎是人体总长度的45% , 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弯曲 , 做好项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内收 , 能使人体脊椎骨拉开 。 能降低人体重心 , 使下盘稳固 。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 肘为弓把 , 手腕和臂部成弓劲对拉 , 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 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
太极文化|太极拳中的松静与舒展,大有讲究……
本文插图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膝为弓把 , 胯与足跟为弓梢 , 两胯之间对拉撑圆 , 产生了弓劲 。 同样 , 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 , 微向里扣内含圆 ,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 , 产生外形屈 , 内中求直 , 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 , 方向相反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 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 。 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 , 要下松涌泉 , 上松劳宫 。 ”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 。 往下松开涌泉穴 , 以意引导涌泉穴贴地 , 这样能使下盘稳固 , 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弹力 。 若下盘不大稳固 , 上身又怎能松得放心呢?往上松至劳宫穴 , 能使五根手指自然舒展 , 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 , 亦能提起拳意精神 。 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 , 对听劲极为有利 。 感触对方来劲也很灵敏 。 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 , 若练得得法时至少可以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 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 , 三是右勾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 。 又如玉女穿梭 , 若练得得法时亦至少会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 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 , 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练拳求松展除了要进行体舒心静的修行 , 还要多点在拳架动作和推手过程中感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的弓劲 , 通过肢体有上同时有下、有下同时有上 , 有前同时有后、有后同时有前 , 有左同时有右、有右同时有左的三对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 , 使拳势动作既有圆的匀整和灵活 , 又有似弓与弦的对张搠弹之力 , 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 在意、气、劲中产生了对称、平衡、折叠、匀整 , 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 阴阳相济 。
松展是有意识地使全身肌肉、皮肤、内脏、关节、骨骼松开、放展 , 使有关部位韧带拉长 , 通过松开放展的手段 , 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 更好地连接成一个全新的整体 。 松是对每个练太极拳的人的要求 , 没有谁讲太极拳不要松 。 怎样理解松?松就是说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统一起来 。 关节统一就能均匀 , 均匀了就能比较松了 , 节节能接得上 , 而不是这个地方用力、那个地方不用力 。 松得不好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 , 一是容易丢 , 还有一个是没有松却自以为松了 , 身体不听指挥 , 一遇到外力就僵紧 。 这是本能 。 如果想遇到外力时也能松 , 这就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 。 松得不好容易丢 。 我松了 , 再松就没有了 , 这实际上已经是丢了 。 松是把身体松开来 , 而不是让身体缩了 。 松开松开 , 松了以后是大 , 而不是小 。 缩小不是松 , 而是紧 , 它是局部的松 , 不是整体的松 , 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 如果没有松而去练推手的话 , 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 , 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 ”意气在纵向松展的同时伴随着横向松展 , 是实现全松的重点 。 有些人认为肩松时要向下松到腰胯 , 腰胯松要松到腿足 , 能上下松展至此处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 , 殊不知这样就再无处可松展下去 , 身体只好承受负荷 , 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 。 拳势动作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 。 松展恰到好处 , 才是完整的周身松展 。 松展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 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行身 , 当血气周流全身时 , 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 松展的甜头自然就感受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