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刘联盟(11)中流砥柱》
23读《孙刘联盟(11)中流砥柱》关于真实的《曹魏战表》 , 很可能释放了“伐刘不伐吴”的思想 , 但是曹操以私信形式向孙权传递的这一信息极易遭到误读和误判 , 这和当时已经形成的赤壁大战气氛有关 。 孙权觉得 , 灭掉刘备无须出动“百万大军” , 另一方面 , 曹操为了万无一失必须将东吴视为假想敌 , 孙权和曹操互不信任的前提 , 就是曹操那“百万大军” , 其实曹操那“百万大军”兼有防御性质 。 东吴集团所谓的“降操” , 更多地是指中立 , 在东吴集团内部 , 凡是不与刘备结盟的主张 , 一概被斥之为“降操” 。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 导致概念混乱和是非界线模糊不清 。 当时东吴集团存在多个选项 , 例如 , 投靠曹操 , 保持中立 , 保持防御性战略状态 , 与刘备结盟 , 等等 。 不幸的是 , 孙权由于私心作祟最终选择与刘备结盟 。东吴对赤壁之战的初始设想 , 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 一般来说 , 愿作壁上观的可能性较大一些 。 按《三国志》的说法 , 诸葛亮以使者名义给出的说词未被孙权接受 , 这或多或少说明东吴集团在初始阶段倾向于“降操” 。 刘备在衣带诏事件中背信弃义临阵逃脱 , 刘备的猪队友色彩尽人皆知 , 孙权对刘备的戒心不可能不存在 。在诸葛亮拜见孙权之后 , 鲁肃紧接着拜会了孙权 , 鲁肃的一番话成功地说服孙权“联刘抗曹” 。 鲁肃的这番话颇多诡辩之词 , 但是 , 一番不严谨的话居然说服了同样不严谨的孙权!东吴的灾难就在于决策者不谙逻辑 , 执行者不问是与非 , 于是 , 要错大家一起错 。 据《三国志·鲁肃传》 , 鲁肃的说词是这样的:“向察众人之议 , 专欲误将军 , 不足以图大事 。 今肃可迎操耳 , 如将军 , 不可也 。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 ,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乘犊车 , 从吏卒 , 交游士林 ,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将军迎操 , 欲安所归?莫用众人之计也” 。鲁肃和孙权的这番对话透露了双方各自的私心:其一 , “众人之议”、“众人之计”与鲁肃处于对立状态 。 其二 , “图大事”专指孙权“南面称孤” , 鲁肃考虑降与不降仅仅着眼于孙权个人的权力地位 。 其三 , 鲁肃的这些话是偷偷地对孙权说的 , 而且未经辩论和论证 , 其可行性较差 。 将孙权的“图大事”与东吴的“图大事”画上等号 , 其代价可能是东吴整体上的衰落 。 正因为鲁肃知道自己的说词颇多暗昧之处 , 所以不敢向他的同僚公开 。 一般来说 , 众人之议、众人之计是正确的 , 众人之议、众人之计通常代表了一种社会共识 , 一意孤行的人 , 反而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 , 东吴集团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 曹操要打谁;第二 , 东吴要不要打曹操;第三 , 打赢了固然好 , 打输了怎么办?第四 , 不战而降和战败而降有无区别?如果有 , 区别在哪里?关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话题 , 东吴集团几乎完全予以回避 。 即使众人之议和鲁肃之议都指向“曹操打的是东吴” , 也要进行讨论和论证 , 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使猜想接近真实 。 东吴集团仅仅在“降与不降”之间兜圈子 , 这种思维方式混淆了不战而降以及战败而降的界线 , 也忽略了对曹魏战略设计的探讨 , 攻其一点 , 不及其余 , 似乎“不降”等于“打赢” 。 事实上 , 打输了 , 鲁肃作为一名臣僚照样当他的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而孙权“欲安所归”的问题却无法得到解答 。 张郃、吕布都是曹操的降将 , 张郃活了 , 吕布死了 , “打输”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
推荐阅读
- 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 这几点要警惕
- 关于蒙古送的三万只羊,你可能还想知道这些
- 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这几点要警惕
- 冷链物流|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这几点要警惕
- 养老金|40,50下岗工人办理三年免缴养老金还安排工作岗位吗?
- 关于Dominion的背景
- 关于东京博士的观点,稍微说道一下
- 关于盈利者的思维模式,你一定要知道的三个公式!
- 案件侦办|关于公开悬赏通缉在逃犯罪嫌疑人的通告
- 支付宝、微信的国有化探讨